2008年9月12日 星期五

談分紅費用化

這一兩年來,在所有科技新貴的心中,最關心的,莫過於分紅費用化這個話題了吧。而即使不是科技新貴的人,只要是有在投資股票,或者是關心財經新聞的,大概也對於這五個字耳熟能詳。

到底什麼是分紅費用化?分紅費用化到底是好是壞呢?

白痴也能懂的分紅費用化說明

什麼是分紅費用化呢?

要瞭解分紅費用化,首先要瞭解企業的營運邏輯。

企業,基本上就是由一個老闆,拿出錢來,請一些員工幫他做生意,最後賺到的錢,老闆收回去。賺的錢多的企業,叫做好企業,不賺錢或者是虧錢的企業,叫做爛企業。

而企業到底最後有沒有賺到錢,有幾個關鍵字 - 營收、成本、費用、淨利。如果你不懂這四個字到底代表什麼,讓我們舉一個雞腿便當的例子。

Case Study - 老王雞腿便當店的營收、成本、費用、跟淨利

老王便當店,以出產好吃的雞腿便當聞名,即使是每個 100 塊的便當,每個月還是可以賣出 1000 個,生意興隆。每個月老王可以收到 100 X 1000 = 10 萬塊的收入。

所以,老王每個月就賺十萬囉?答案當然不是,因為,這裡的 10 萬,只是老王便當店的營收,還沒有扣掉成本跟費用。

那,什麼是成本呢?成本基本上就是製作出每個便當的材料錢 - 雞肉、米飯、便當盒。假設老王用的雞腿很高檔,米則選用上好的池上米,所以每個便當的材料錢高達 30 塊。在這種狀況下,老王的成本就是 30 X 1000 = 3 萬。

除了成本以外,還有費用。什麼是費用呢?就是為了做這個生意,必須花的雜七雜八的錢,如員工的薪水、房租、水電費等。假設老王每個月要付給員工 3 萬的薪水,加上 3 萬的店面租金,在這種狀況下,老王便當店每個月的費用就是 6 萬。

而淨利,就是在扣掉這一切支出後,老王真正賺到的錢。

簡單來說,老王便當店的淨利 = 10 萬(營收) - 3 萬 (便當成本) - 6 萬(各種費用) = 1 萬。這代表老王做了十萬的生意,最後賺了一萬。

以上這個例子,大概解釋了企業營運的邏輯與架構。大家有沒有注意到,員工的薪水,是計算到「費用」這個項目的。

接下來讓我們看看,原本台灣的分紅制度,出了什麼問題。

以小美服裝店的例子,我們來看看以下的步驟 -

A. 小美開了服裝店,每月可以有 20 萬的營收

B. 小美每月的成本是 5 萬。

C. 小美請了小明當他的店員,每月薪水 5 萬。

D. 所以小美服裝店的淨利 = 20 - 5 - 5 = 10 萬

到這邊,都還沒有什麼問題。但是接下來,就是問題的所在。

E. 小美決定為了要激勵員工,把賺的 10 萬中的 20% 發給小明。所以小明獲得額外的分紅收入 2 萬元。

所以,請問大家,身為老闆的小美,到底賺了多少錢呢?相信即使是小學生,都可以算出來,不就是 10 - 2 = 8 萬嗎?

這裡就是問題的所在了。因為台灣目前的分紅制度,會告訴小美說,其實你是賺 10 萬,不是賺 8 萬喔。因為在原本的商業會計法中,分紅是不能當作費用的。

明明發給小明 7 萬元,但是硬要裝成只發給小明 5 萬元。當然,小美是老闆,她高興怎麼發就怎麼發,喜歡認為自己是賺 10 萬而不是賺 8 萬,也沒人管得了她,畢竟這是她的私人企業。

但是如果是上市上櫃,股權分散在眾多大小股東的公開發行企業呢? 目前台灣上市櫃公司的每股盈餘 EPS,都是未計入分紅前所賺的錢。假設某公司號稱自己去年賺了 3 億淨利,但是員工分紅發了 1 億,其實,真正的淨利,也就是股東最後能收到的錢,只有 2 億而已。

但是在對外的財務報表中,這家公司還是會大剌剌告訴投資大眾它賺了 3 億。所以可能原本每股只值 15 塊的公司,股價可以被升到 20 塊。

當然,這些公司可以辯稱他們所有的分紅資料也都有公開,但是,有多少投資人有能力去自行計算每家公司扣掉分紅後的實際獲利能力呢?

實際上就只是賺 2 億的公司,為何要對外宣稱是賺 3 億,然後要讓人得花很多時間跟資訊才能夠正確算出他其實是賺 2 億呢? 這雖然不能稱之為欺騙,但是卻是刻意製造資訊不透明。

而在資訊不透明的狀況下,就很容易出現利益團體自肥的狀況 - 明明營運成績普普的公司,卻發出大量的分紅,而大多數的小股東,卻對此事渾然不覺,還以為自己買到不錯的公司,卻不知道自己原本可以領到的錢,在自己不自覺的狀況下,就被發到可能不夠格領的員工手上。

有些人可能會辯駁,這些分紅也都是董事會決議的,可以算是股東的意見。但是台灣的上市櫃公司的董事通常有大量的公司派,以及透過交叉持股用少量股權 掌控董事會的情形,大多數的狀況下,是只佔 5~10 % 持股的董事會成員替其他 90~95% 的股東決定了要分紅多少。別忘了,這些董事中可能有很多人都是分紅的直接受益人。台積電歷年的分紅,分到最多的永遠都是董事長張忠謀。

此外,台灣原本的分紅制度還有另一個很大的問題,就是分紅發出去的股票,是以股票面額 10 元作為計算,而非用市價作為計算,所以假設某公司的股價市價是 100 的話,假設該公司發出 10 億的分紅,實際上就是發出 100 億。發股票可不是印鈔票,這邊多發出去的 90 億,並不是憑空生出來的,而是從稀釋原本股東的權益中生出來的。也就是說,小股東們額外被搬走了 90 億,完全不會在報表內顯示出來。很有可能,這間公司其實今年只賺 50 億,所以在發出了號稱 10 億實質 100 億的分紅後,其實股東是虧錢的,只是他們根本不知道而已。

講了這麼多,簡而言之,台灣科技業的分紅制度,立意雖佳,但是卻沒有清楚明白的揭露資訊,有著相當的公平性上的問題。畢竟,揭露真實的營運資訊並且「清清楚楚」的呈現,是每間公開發行公司的義務與責任。

所以,為了讓每間公司的真實營運狀況,更清楚的呈現出來,從 2008 年起,員工分紅將會從目前完全不被計算到的狀況,被搬移到公司的營業費用中。也就是說,以後發出去的分紅,將會影響到公司最後的淨利。公司用來 獎勵員工的分紅,將會清清楚楚的擺在陽光下,供所有投資人檢視。

就 MBR 的角度來說,是非常贊成員工分紅費用化的改革的。畢竟,一個好的商業環境,是應該建立在誠信上,而非建立在蓄意或非蓄意的欺騙上的。短期內,員工分紅制度 似乎創造了台灣的科技業奇蹟(其實這部分非常爭議),但是長期來說,卻降低了台灣整體的競爭力。而在分紅費用化的改革後,對台灣的企業環境,將會有更正面 的影響。

而在分紅費用化後,大概會有哪些影響呢?

1. 外資對於台灣的企業財報更信任,更願意投資台灣的企業。

2. 散戶投資人可以獲得更清楚的資訊,對於市場更信任,從而增加投資。

3. 好的企業跟差的企業的差距會被拉開。只有真正賺錢的企業,才有能力拿出大量的分紅來獎勵員工。而營運差的企業,將無法從小股東手上搬走錢來獎勵員工。這 樣,沒有競爭力的企業將會被淘汰,而市場會給好企業更好的評價。而由於報酬差距變大,真正賺錢的企業也才能夠取得更好的人才。

4. 營運能力不佳的高階管理者將無所遁形。很多 EPS 5 塊的公司,在分紅費用化後,EPS 可能會暴減到 0.5。這時候,這些高階經營者到底是真有實力,還是只是會亂花錢,就很清楚了,再也不能打混了。

5. 台灣的整體產業發展將會更加均衡,而非科技業獨佔頂尖人才。讓市場自由競爭來決定哪個產業才能擁有最好的人才,絕對是正確的方向。

當然,在分紅費用化後,科技新貴每年的收入,應該會下降一些,畢竟,公司再也不能隨意搬來股東的錢發給員工了。然而這只是,回歸基本面而已。

而從正面的角度來看,企業經營者,將必須更認真的營運企業,而非仗著政府的保護,偽裝成自己很具競爭力。或許台灣經濟的躍起,就從分紅費用化開始呢…


遺產稅的基本認識(Something About Estate Tax)

對於年長人士推銷死亡險時(或甚至是年輕人),常見的一個說法就是遺產稅的規避作用。但不像是每年要交的所得稅,一個人身後到底會被怎樣課遺產稅,常是要到了需要的時候才會知道。

對遺產稅沒有基本瞭解,不僅讓個人面對一個」不知道到底有多強」的對手,而心生恐懼,去買了一堆其實沒用的保險。也讓這個人對於身後財產的轉移,沒有掌握。一個詳盡的理財規劃中,身後財產的繼承,是一個必需事先考慮的現實問題。

規範遺產稅的法律條文是遺產及贈與稅法。

死亡的個體也稱被繼承人。遺產總值以死亡當時的市值估算。(假如是法院宣告死亡,以宣告當時計算。)

遺產稅的計算和所得稅有點類似。首先要算出遺產淨額

遺產淨額=遺產總額-免稅額-扣除額

遺產稅的免稅額,依遺產及贈與稅法第18條規定,為700萬元。

在這裡要特別說明的是,遺贈稅條文中明定,各項免稅額、扣除額與課稅級距等,會隨消費者物價指數調整。當時訂定條文時,免稅額是700萬,現已依物價指數調高為779萬。以下的數字,皆以目前使用,調整過後的金額。

扣除額則如下表:

共有這六個名目。

首先是被繼承人遺有配偶者,有445萬的扣除額。

被繼承人的子女、養子女,每人扣除45萬。未滿20歲者,依其年齡距滿20歲之年數,每年加扣45萬。譬如被繼承人有個18歲的兒子,那麼他這個兒子的扣除額就是45+45*2=135萬。

被繼承人遺有父母者,每位111萬。

殘障指的是前個名目中的親屬,患有重度殘障或符合精神衛生法第5條第2項規定之疾病,每人可再加扣557萬。

被繼承人遺有受其撫養之兄弟姐妹和祖父母,每人扣除45萬。

喪葬費扣除額111萬。

所以我們回到算式:
遺產淨額=遺產總額-免稅額-扣除額

一定會扣除的是779萬的免稅額和111萬的喪葬費扣除額,共890萬。

我們考慮一個常見的狀況。譬如某人過世後,留有配偶與兩名已成年子女。那麼依扣除額第一與第二項次,就會有445 + 45*2=535萬的扣除額。加上前述890萬,遺產總額共要扣除1425萬的額度才是需要扣稅的遺產淨額。

以這樣的狀況來看,假如他身後所留遺產,不到1425萬的話,就根本不用擔心遺產稅的問題。

每個人可依萬一自己身亡之後的親屬狀態,來評估繼承人可享有多少的遺產扣除額。

假如超過了話呢?那就依累進稅率課稅。遺產稅和所得稅一樣,錢愈多,課愈重。

我們可以看到,是以遺產淨額的多少來決定要課到多重的稅。

繼續延用剛才的例子。假如被繼承人留有2500萬的遺產總額。在扣除免稅額和扣除額共1425萬後,是1075萬的遺產淨額。

1075萬的淨額落在668到1113萬的區間,需扣20%。應繳遺產稅款為1075 *20%-731500,等於141萬8500元,是遺產總額的5.67%。

遺產稅到達50%的級距,是要有1億1132萬以上的遺產淨值才會面臨的問題。這不會是大多數人的問題。報導常指出有錢人沒做好遺產規劃被課金額龐大的稅額,但這不會是多數人的狀況,沒必要感到惶恐。

很 多人買死亡保險,以為自己在避遺產稅,照顧了子孫,其實他的錢還沒有多到要讓政府課遺產稅。準備相當周全,可惜是不是替自己,而是替保險業者準備。這些口 稱可以避遺產稅的銷售人員,有那位在販售保險時,詳細計算過保戶有多少遺產,有多少扣除額,會面臨多少的遺產稅嗎?他們通常不會算,因為算了之後,這個可 以用來推銷的藉口就沒了。

主計處在八月底公佈九十五年國富統計,平均每戶家庭資產淨額為八百七十三萬元。

家戶平均資產淨額平均873萬。遺產稅一定會扣除779萬的免稅額和111萬的喪葬費扣除額,共890萬。遺產稅會是大多數人的問題嗎?

註:
財政部有個簡明的遺產稅解說網頁可供參考:

2008年9月9日 星期二

2008年9月7日 星期日

9/3-9/6 菊島出遊

呼呼~

從四天三夜的澎湖回到台灣了

菊島真的是一個充滿人情味的地方


幽默風趣的歐船長

請吃九孔和鮮魚湯的七美民宿老闆許大哥 還有兩個超好動的妹妹

免費幫我們接送碼頭與機場 博明租車的老闆與小哥

許許多多的小事 都再再讓人感受到澎湖的溫暖


原來菊島 不只是風景優美

連居民都是這麼好客 一點都沒有生意人的功利主義



菊島~

有機會的話 我還會再去的!!!

2008年9月2日 星期二

去大陸買東西眼睛要放亮一點

去超市買洗衣粉本來想買雕牌,都放到購物籃裡了,結果發現是 牌...


註:真正的雕牌是大陸知名洗衣粉,如下圖:


想想不用雕牌,用好一點的汰漬吧,拿起來一看....是什麼「汰潔」...


真正的
汰漬,如下圖:


在家商店買了瓶新品雪碧,後來喝著覺得味道不對,才發現瓶子上寫的是
碧」



買瓶酒吧,仔細一看,這是「茅合」酒,不是「茅台」酒啊靠妖........


氣死了,買包煙抽吧~仔細一看,這是「中萃」香菸,不是「中華」香菸,靠杯~!!


買了一瓶
「脈動」飲料,上車喝了才發現味道不對,仔細看了半天,竟然是
「脈


算了再換個店買吧,一看,暈,居然是



還有
? ? ?


看來我還得認準脈」字再買,又買成「脈
了,真抓狂了


哪位能告訴我哪種是正版OLIO餅乾? ? ?


肯德基音譯變啃他雞?KFC我是KFG


這款nokia相機怎麼這麼便宜,哦原來是nokla...


NOKIA,不是NOKIR,也不是NOKTA




呵呵用過SONY電池嗎?——這可是SQNY電池喔!


注意看這不是可口可樂Coca Cola是卡卡卡拉 Caca cala !


哇塞!好嚇人的Qoo 啊這是「Quu」


飄柔洗髮精變成漂柔


白貓洗衣粉,日貓?寒....


IVIKE
版NIKE,近視眼的同學千萬別買錯了


還有HIKE拖鞋


Koppa變成這樣


OLAY歐蕾護髮系列,喔!不!是OKAY(歐K)


在超市買了一碗康師傅速食麵,吃著吃著不對勁呀,仔細一看,原來是
速食麵


還有,吃過
師傅
速食麵嗎?


師傅.........


這彪馬PUMA的髮型也真夠彪悍的


母豹版彪馬,還穿裙子


河馬版


皮卡丘版,PIKA~!!


翻過來睡也可以


唉這裡還有一堆,就不一一介紹了,眼睛睜大一點阿...


















爆乳貝絲娃娃













是SNOOPY才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