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9月12日 星期五

談分紅費用化

這一兩年來,在所有科技新貴的心中,最關心的,莫過於分紅費用化這個話題了吧。而即使不是科技新貴的人,只要是有在投資股票,或者是關心財經新聞的,大概也對於這五個字耳熟能詳。

到底什麼是分紅費用化?分紅費用化到底是好是壞呢?

白痴也能懂的分紅費用化說明

什麼是分紅費用化呢?

要瞭解分紅費用化,首先要瞭解企業的營運邏輯。

企業,基本上就是由一個老闆,拿出錢來,請一些員工幫他做生意,最後賺到的錢,老闆收回去。賺的錢多的企業,叫做好企業,不賺錢或者是虧錢的企業,叫做爛企業。

而企業到底最後有沒有賺到錢,有幾個關鍵字 - 營收、成本、費用、淨利。如果你不懂這四個字到底代表什麼,讓我們舉一個雞腿便當的例子。

Case Study - 老王雞腿便當店的營收、成本、費用、跟淨利

老王便當店,以出產好吃的雞腿便當聞名,即使是每個 100 塊的便當,每個月還是可以賣出 1000 個,生意興隆。每個月老王可以收到 100 X 1000 = 10 萬塊的收入。

所以,老王每個月就賺十萬囉?答案當然不是,因為,這裡的 10 萬,只是老王便當店的營收,還沒有扣掉成本跟費用。

那,什麼是成本呢?成本基本上就是製作出每個便當的材料錢 - 雞肉、米飯、便當盒。假設老王用的雞腿很高檔,米則選用上好的池上米,所以每個便當的材料錢高達 30 塊。在這種狀況下,老王的成本就是 30 X 1000 = 3 萬。

除了成本以外,還有費用。什麼是費用呢?就是為了做這個生意,必須花的雜七雜八的錢,如員工的薪水、房租、水電費等。假設老王每個月要付給員工 3 萬的薪水,加上 3 萬的店面租金,在這種狀況下,老王便當店每個月的費用就是 6 萬。

而淨利,就是在扣掉這一切支出後,老王真正賺到的錢。

簡單來說,老王便當店的淨利 = 10 萬(營收) - 3 萬 (便當成本) - 6 萬(各種費用) = 1 萬。這代表老王做了十萬的生意,最後賺了一萬。

以上這個例子,大概解釋了企業營運的邏輯與架構。大家有沒有注意到,員工的薪水,是計算到「費用」這個項目的。

接下來讓我們看看,原本台灣的分紅制度,出了什麼問題。

以小美服裝店的例子,我們來看看以下的步驟 -

A. 小美開了服裝店,每月可以有 20 萬的營收

B. 小美每月的成本是 5 萬。

C. 小美請了小明當他的店員,每月薪水 5 萬。

D. 所以小美服裝店的淨利 = 20 - 5 - 5 = 10 萬

到這邊,都還沒有什麼問題。但是接下來,就是問題的所在。

E. 小美決定為了要激勵員工,把賺的 10 萬中的 20% 發給小明。所以小明獲得額外的分紅收入 2 萬元。

所以,請問大家,身為老闆的小美,到底賺了多少錢呢?相信即使是小學生,都可以算出來,不就是 10 - 2 = 8 萬嗎?

這裡就是問題的所在了。因為台灣目前的分紅制度,會告訴小美說,其實你是賺 10 萬,不是賺 8 萬喔。因為在原本的商業會計法中,分紅是不能當作費用的。

明明發給小明 7 萬元,但是硬要裝成只發給小明 5 萬元。當然,小美是老闆,她高興怎麼發就怎麼發,喜歡認為自己是賺 10 萬而不是賺 8 萬,也沒人管得了她,畢竟這是她的私人企業。

但是如果是上市上櫃,股權分散在眾多大小股東的公開發行企業呢? 目前台灣上市櫃公司的每股盈餘 EPS,都是未計入分紅前所賺的錢。假設某公司號稱自己去年賺了 3 億淨利,但是員工分紅發了 1 億,其實,真正的淨利,也就是股東最後能收到的錢,只有 2 億而已。

但是在對外的財務報表中,這家公司還是會大剌剌告訴投資大眾它賺了 3 億。所以可能原本每股只值 15 塊的公司,股價可以被升到 20 塊。

當然,這些公司可以辯稱他們所有的分紅資料也都有公開,但是,有多少投資人有能力去自行計算每家公司扣掉分紅後的實際獲利能力呢?

實際上就只是賺 2 億的公司,為何要對外宣稱是賺 3 億,然後要讓人得花很多時間跟資訊才能夠正確算出他其實是賺 2 億呢? 這雖然不能稱之為欺騙,但是卻是刻意製造資訊不透明。

而在資訊不透明的狀況下,就很容易出現利益團體自肥的狀況 - 明明營運成績普普的公司,卻發出大量的分紅,而大多數的小股東,卻對此事渾然不覺,還以為自己買到不錯的公司,卻不知道自己原本可以領到的錢,在自己不自覺的狀況下,就被發到可能不夠格領的員工手上。

有些人可能會辯駁,這些分紅也都是董事會決議的,可以算是股東的意見。但是台灣的上市櫃公司的董事通常有大量的公司派,以及透過交叉持股用少量股權 掌控董事會的情形,大多數的狀況下,是只佔 5~10 % 持股的董事會成員替其他 90~95% 的股東決定了要分紅多少。別忘了,這些董事中可能有很多人都是分紅的直接受益人。台積電歷年的分紅,分到最多的永遠都是董事長張忠謀。

此外,台灣原本的分紅制度還有另一個很大的問題,就是分紅發出去的股票,是以股票面額 10 元作為計算,而非用市價作為計算,所以假設某公司的股價市價是 100 的話,假設該公司發出 10 億的分紅,實際上就是發出 100 億。發股票可不是印鈔票,這邊多發出去的 90 億,並不是憑空生出來的,而是從稀釋原本股東的權益中生出來的。也就是說,小股東們額外被搬走了 90 億,完全不會在報表內顯示出來。很有可能,這間公司其實今年只賺 50 億,所以在發出了號稱 10 億實質 100 億的分紅後,其實股東是虧錢的,只是他們根本不知道而已。

講了這麼多,簡而言之,台灣科技業的分紅制度,立意雖佳,但是卻沒有清楚明白的揭露資訊,有著相當的公平性上的問題。畢竟,揭露真實的營運資訊並且「清清楚楚」的呈現,是每間公開發行公司的義務與責任。

所以,為了讓每間公司的真實營運狀況,更清楚的呈現出來,從 2008 年起,員工分紅將會從目前完全不被計算到的狀況,被搬移到公司的營業費用中。也就是說,以後發出去的分紅,將會影響到公司最後的淨利。公司用來 獎勵員工的分紅,將會清清楚楚的擺在陽光下,供所有投資人檢視。

就 MBR 的角度來說,是非常贊成員工分紅費用化的改革的。畢竟,一個好的商業環境,是應該建立在誠信上,而非建立在蓄意或非蓄意的欺騙上的。短期內,員工分紅制度 似乎創造了台灣的科技業奇蹟(其實這部分非常爭議),但是長期來說,卻降低了台灣整體的競爭力。而在分紅費用化的改革後,對台灣的企業環境,將會有更正面 的影響。

而在分紅費用化後,大概會有哪些影響呢?

1. 外資對於台灣的企業財報更信任,更願意投資台灣的企業。

2. 散戶投資人可以獲得更清楚的資訊,對於市場更信任,從而增加投資。

3. 好的企業跟差的企業的差距會被拉開。只有真正賺錢的企業,才有能力拿出大量的分紅來獎勵員工。而營運差的企業,將無法從小股東手上搬走錢來獎勵員工。這 樣,沒有競爭力的企業將會被淘汰,而市場會給好企業更好的評價。而由於報酬差距變大,真正賺錢的企業也才能夠取得更好的人才。

4. 營運能力不佳的高階管理者將無所遁形。很多 EPS 5 塊的公司,在分紅費用化後,EPS 可能會暴減到 0.5。這時候,這些高階經營者到底是真有實力,還是只是會亂花錢,就很清楚了,再也不能打混了。

5. 台灣的整體產業發展將會更加均衡,而非科技業獨佔頂尖人才。讓市場自由競爭來決定哪個產業才能擁有最好的人才,絕對是正確的方向。

當然,在分紅費用化後,科技新貴每年的收入,應該會下降一些,畢竟,公司再也不能隨意搬來股東的錢發給員工了。然而這只是,回歸基本面而已。

而從正面的角度來看,企業經營者,將必須更認真的營運企業,而非仗著政府的保護,偽裝成自己很具競爭力。或許台灣經濟的躍起,就從分紅費用化開始呢…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