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1月6日 星期二

經濟學人:現代上班族渴求每天好幾次回饋,但也愈來愈仰賴別人意見

by Mr. 6 on January 6th, 2009,

這期的《經濟學人》竟然很難得的介紹了一個叫「Rypple」的網站。哪泥?經濟學人幹嘛介紹網站?於是這篇文章帶來了「不只是網站」的更深一層的人生意義


##ReadMore##

Rypple這個網站也真的很妙,它其實只是一個「幫你問意見」的網站,還想模仿微型部落格每條意見只給問100個字元,不過,這個普普通通的網站,竟已經被創業家(或他身邊的高手)巧妙包裝成一個「企業應用網站」,上上周的WWD部落格一篇文章已經稱Rypple為一個可以協助人資人員取得「360度績效評估」 的工具。所謂「360度績效評估」,就是在年終除了由主管評部屬打考績是優等、甲等還是乙等,還要由同部門的同事,甚至部屬也都可以幫忙打績效,全方位的 環景。Rypple號稱,企業可以要求每個員工透過Rypple來問一個關於他自己的問題,然後寄Rypple給所有同事的email住址,同事就會收 到,然後幫你評價,評價可以匿名,可以只回報到人資部門,就是「360度績效評估」囉!

也就是說,你或你的主管可以問大家:「各位,這位同事今天對客戶的簡報表現怎樣?」

「花小姐這次在尾牙的主持還滿意嗎?」

甚至,在某位員工試用期滿前,還可以問問大家:「你認為小明可以過試用期嗎?」

因為Rypple喊出了這個方向,所以它理所當然的對企業使用者收取每個CPU $2~5美元的費用。我對Rypple的看法有些保守,這樣的「360度績效評估」似乎不足,但它的用意真妙。接下來,來到這星期的這篇《經濟學人》的文章(連結在這裡再貼一次),發現它竟然又以另一個更特殊的觀點來介紹Rypple

《經濟學人》破題就指出,Rypple解決了現在年輕上班族的一個「需求」──

現在的年輕上班族、電腦世代,需要老闆給他們更頻繁的「回饋」(feedback)

什麼意思?它說,以往企業習慣一年才打一次績效。現在層級打破,老闆或許機會一周與基層員工開會一次,所以變成一周一次績效。

一周打一次績效,夠頻繁了吧?

這篇報導說,不,這樣仍然太少,這樣仍然太少

報導說,目前各企業的基層員工或初階主管,從小打電動到大,喜歡破關,習慣看自己的名字掛在排行榜上,打一場成功,就可以掛上去,不必等到期末考! 現在網路時代來了,每個網路人更是習慣「頻繁的回饋」,比如你的同事裡可能有在寫部落格的,寫部落格的人,天天都在看流量,有的甚至還是每小時都要打開部 落格後台看留言的!對這些人來說,他們已經習慣,一天得到好幾次的「回饋」

這些回饋化為動力,讓年輕的白領,繼續前進。不過由於習慣以這些回饋為動力,於是大家被寵慣,《經濟學人》建議,現代老闆若想有效鼓勵與監督這些年輕人,應該順著世代趨勢,把「績效評估」做得更頻繁,頻繁到一天可以好幾次。注意,一、天、好、幾、次!讓年輕人可以以和玩網路一樣的心情放在工作上。《經濟學人》認為,Rypple這個網站,正是可以做到「極頻繁的回饋」(frequent assessments)。

Rypple的部份先別提了,其他的觀察,真是一語道破,很有道理,現在的新上班族,的確需要主管更常常給予回饋,但,我認為,也不自覺的陷入一個愈來愈沒有自我的境地--

上次接受採訪,談到「宅文化」。我頑皮提出一個新概念──從前大家說,宅男宅女就是那些戴著厚眼鏡整天只看電腦的人,宅男宅女都有「社交障礙症」,成天閉門不出,天天晨昏顛倒,生活異於常人?我說,錯!宅男與宅女之所以在電腦前面這麼久,是否也有另一種可能──他們實在太愛交朋友了?

這些宅男宅女,很有可能是對社交「需求更大」的人

就是因為他們「太愛熱鬧」,所以才要天天掛網,每天和網路上許多朋友更新自己的最新狀況、最新想法……。

從這個方向來思考「宅文化」,會發現原本以為是問題的不是問題,原本以為不是問題的反而是問題。

昨天我到伯朗咖啡店,伯朗咖啡廳的插座已經是全台北市最多的,但需要使用的人更多,座位一桌難求,現在可以坐在座位上安然打電腦的全都是好不容易佔 到的。我好不容易佔到一位,然後去上洗手間,去的時候,一、二、三、四、五、六台電腦,每個人無論男的女的年輕的老的都一臉專注(一臉如癡如呆)盯著自己 的電腦,有的眉頭深鎖,有的眼睛快噴出火,好像都很投入,顯然都是宅男宅女是吧?但回來的路上,反過來偷看他們的電腦螢幕,一、二、三、四、五、六台電 腦,原來,他(她)們全部都在IM上面聊天。每一個人都開著IM視窗,放在正中間正在打字或聽字,有好幾個還「放到最大」。

《經濟學人》這次點出了一個重要訊息:現在的人對回饋系統的需求量被網路養得更大,變得「每天都要、每小時都要」,而他們的解決方法是「Rypple」,認為主管就要更常給他們回饋,同事也要更常常有回饋?

這個Rypple案例也突然讓我想到另一件事,想來提出討論一下──我們在網路世代是否太仰賴「別人的回饋」了

一個人最安全也最適合的回饋,其實來自自己

給自己回饋的能力,大家已經漸漸沒有了。現代人習慣在線上與人交流,從他們得到回饋,久而久之,大家愈來愈仰賴來自社群的言語,做什麼事都有一個「百人智囊團」可以出主意,但,從此也變得沒有「自己回饋自己」的能力。

大家聽到一個好棒的文章,連忙將這文章轉寄給好友,自己卻不留一份。

大家聽到一個很深的領悟,連忙告訴好友這件事,自己卻不留一份。

久而久之,不留任何東西給自己。

大家已經很久沒打開一個「檔案」,寫一些東西,存檔。

大家已經很久沒有整理自己的一切,將它包包裝裝成一個「不是馬上給別人看」的東西。

這些事情不會立刻被人看到,它們就像種子,總有一天,有人會看到──

那個人是「自己」。

以後的自己。

自己看到有何值得慶賀之處?

最近為了給雜誌拍照,把所有的日記翻出來,也順帶剛好把最近幾個月的日記印出、裝訂。這個動作最近因為忙碌比較沒做,一做了後,感覺上和寫部落格非常不一樣。 我看到這些作品,心中的回饋非常的大,那是一年前的我給現在的我的回饋,只要我繼續寫下去,現在的我又在給一年後的我預埋回饋。只要每天製造好幾個這樣的 回饋,以後自己會天天收到自己留給自己的回饋。以數量來看,以我而言,想一想,每天至少要「做完」大約十件事。早上若寫兩篇文章就是先做完兩件事,然後做 完兩個簡報又是完成兩件事。寫了兩封正式的信函又是完成兩件事。收尾兩個網站的功能也是完成兩件事。以上這些事都是存檔下來,留在那邊等待其他人以後來 看、或在下一場要用。當開始用的時候,拿出來就會被自己的檔案給感受到:「哇,一個回饋!」

自己給自己回饋原來這麼簡單。

做完一件事,將它封存在硬碟的某一處。

做完一件事,讓它靜靜坐在辦公桌的角落。

做完一件事,讓它以完成的姿態站在那邊等著人去觀賞。

只要是成品,就是一個很大的回饋,這比每天在線上放線頭,沒有一個結尾還要好得很多很多。這是自己可以讚賞自己的最佳方式。

這些事情會四處發酵、遍地開花。不久以後,通通都是自己的禮物。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