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4月6日 星期一

景氣為什麼會循環 Business Cycles

第一篇:景氣循環的發現

央行如何增加貨幣供應率?
  1. 購買債券(然後以貨幣支付)。這具有直接效果(挹注貨幣)和間接效果(債券價格上漲,利率下跌,鼓勵更多民間借貸)
  2. 調降央行對民間銀行的利率(即重貼現率)。如此鼓勵銀行向央行借款,以便讓他們增加民間放款。
  3. 調降民間銀行的存款準備率規定。降低準備率可讓民間銀行增加放款。

第二篇:初期的景氣循環理論

凱因斯, 1936, The General Theory of Employment, Interest and Money
  • 把一個國家的投資和消費支出加總起來,就是「國民所得」。如果生產力成長高於此一平均,就會產生失業人口。
  • 國民所得的消費部份跟隨投資。如果投資增加,消費便增加,因為投資過程創造就業與薪資。
  • 可是,其間關係並不單純。投資的資金會持續流通與換手,每一名收益者會儲蓄一部分,再把剩餘的部份流通出去,直到全部被儲蓄起來。每多投資一元的擴大效應稱為「乘數」,因此投資與消費之間的關係是由這個成數的規模來決定。
  • 如果人們的儲蓄多於社會的投資,這個系統會失去平衡。假如人們把20%的所得儲蓄起來,他們的所得就必須是投資的五倍。換句話說,所得、儲蓄與消費之間存在一種關係,可能平衡,也可能不平衡。
  • 現在假設投資已低於人們以目前的所得做的儲蓄。如此一來,所得將開始減少,因為所得受到乘數效果的拖累。
  • 當消費者的所得因而減少時,他們發現無法再像以前存下那麼多錢。這意味著儲蓄將減少,直到趕上已經下降得投資水準。
  • 換言之,社會陷入一種失業均衡……
古典經濟學者對於蕭條景氣的看法:
  1. 利率下跌,太多人儲蓄、卻太少人投資。利率下降促進新投資,減少儲蓄的吸引力。
  2. 蕭條時期薪資下降,讓新的企業更容易獲利。
  3. 房地產、消費品、資本財等的價格下降,表示貨幣存量的實質購買力增加。這將誘使人們再度恢復消費。
  4. 只要保持平衡運算以維持財政穩定,俾以維持信心,直到修正降臨,它總市會來的。
凱因斯的觀點:
  1. 蕭條時期,公司虧損或倒閉,民眾所得腰斬,無法儲蓄。
  2. 崩盤時,投資人不敢逢低進場,企業擴張大幅減少。(動物本能、流動性偏好)
  3. 儲蓄減少、恐懼上升,導致利率不跌反昇。
  4. 經濟陷入流動性陷阱。不論挹注多少資金,利率跌到一定水準之後就不會再下跌,因為人們害怕。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