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12月29日 星期一

何寫論文:論文的起點

又到了寫論文的季節。下面這篇文章不是我寫的,而是我求學時代看到的文章,算起來也是好幾年前了。這篇文章的作者,是時任台大資管系主任莊裕澤教授,在看過研究所同學的論文proposal之後,有感而發對實驗室同學寫下的信。當年這封信只在實驗室同學、學弟妹、好友間輾轉流傳,而現在這篇文章的刊出,已經過老師的同意,用意是希望與更多朋友分享。〈文章最後改了一點字句,主要是實驗室的相關細節資訊,刪去與本文主旨無礙〉

◎ ◎ ◎ ◎ ◎
##ReadMore##
Dear all:

今年的proposal我用較高的標準來衡量,因此大部份的人都得再花一點時間修正。我的用意是與其等到四、五月你們寫論文時再要求你們改進,不如利用這個寒假好好督促你們把論文的前三章寫得完整。我大致翻了所內今年提出的proposals,我們實驗室的成員大部份只在平均附近(或者低些)。我想如果再不嚴格督促你們,我們以後恐怕無法再以LAB成員自豪。

我大概跟你們提過如何寫proposal,但可能不是很有系統。為了讓你們能把proposal及論文寫好。我花了一點時間整理自己的心得,供你們參考。

論文大致上有五、六章。第一章是Introduction,這一章通常只佔論文整體篇幅的十分之一,卻是最關鍵的一章;它就像一個物品的包裝一樣,即使結果再好,但包裝差,也會讓整篇論文頓時失色。在國際會議論文的審稿過程中,很多委員往往僅從Introduction中評斷論文是否值得接受。Introduction要如何寫好是需要一些天份與努力的,基本上它就像在寫作文一樣,要有強而有力的開頭,在前一、二段就能帶領讀者進入你要研究的領域。接下來的幾個段落,你必須替讀者建立足夠的background,讓他們了解你論文的研究背景。Background建立好之後,你必須點出整個研究的動機,這是最關鍵的地方,動機不足,無法顯示你研究的重要性,變成無病呻吟,甚至連呻吟的聲音都聽不到,不曉得你到底要做什麼。動機點出來之後,通常就會說明你的研究成果及主要貢獻,也就是論文的價值之所在。在Proposal階段,這部分會以預期的方式來呈現。最後,你會花一段文字來說明整個論文的架構,並做為第一章的總結。

除了動機要強之外,第一章一般比較容易犯的毛病是研究背景給的不充分,以及與研究動機沒有連貫性,研究背景漫無邊際的討論,然後“天外飛來”你的研究動機。切記一點,寫研究論文邏輯一定要清晰,整個章節的構思邏輯是什麼、為何這個句子要承接上個段句子、這個段落要承接上個段落等等,一定要清楚的思考過。許多論文的敗筆在於論文東一段、西一段,段落之間沒有邏輯關聯,讓論文整體雜亂無章。如何避免這樣的問題,如果你沒有天份的話,只好靠後天的努力:對於論文返覆的讀取,不厭其煩的思考句子、段落之間是否有邏輯上的問題。我個人的經驗是,我自己寫過的文章,每讀一次都有新的體會與修正。一篇論文寫完之後,我都會再從頭到尾讀一次,修改到我最近一次讀過後沒有新的修正為止。這樣通常會經歷四、五回合以上。我最不喜歡見到的是學生論文寫完之後,從頭到尾連一次都沒看過就送給我,裡面錯誤百出,甚至連基本的連結 (cross reference)都錯,好像要我幫他校稿一樣。你們有些人也有這樣的毛病,這樣的毛病不改是做不好學問的。以後我看到這樣的論文馬上就退。我以前念書的時候跟指導教授meeting討論論文時總是戰戰兢兢,在給他看我的論文時我自己會來回看好多次,深怕犯一些明顯的文法或邏輯錯誤,或他曾經指正過我的錯誤,我也藉此訓練出比較獨立的研究能力。這裡我感覺大多數的學生都比較缺乏獨立的研究能力,有些則完全依賴指導教授替他修改論文,甚至覺得理所當然,這是相當不正確的研究態度。

第二章是文獻探討。在寫這章前一定要仔細思考你要探討哪些相關文獻,這些相關文獻如何分門別類,然後在第二張開頭以約一頁的篇幅描述你要survey的內容、範圍與架構。當然,你得提供充分的理由說明為何你要做這樣的組織分類。文獻探討要做的好是一門學問,它並不是把一些相關的文獻看過,然後對每個文獻作摘要即可。把相關文獻做一個有系統的分類,本身就是一種貢獻。一般而言,每個研究領域都可以拉的很廣,你在有限的空間內不可能全部涉獵,因此,你得設定一適當的焦距,決定文獻探討的領域範圍。

在你設定的範圍內一定有許多文獻要探討,你得將這些文獻分門別類,每一類別選定一個最具代表性的文獻做這個類別的開端。接下來你得摘要這篇文獻的主要內容與貢獻,並且用比較簡單淺顯的方式讓讀者了解關鍵的技術。一般而言,這篇代表性的文獻後續多少有些follow-up繼續改進前人的結果。這時你大致不需要針對每個follow-up做仔細討論,只要用一、二句話摘要出每個follow-up改進之處即可。把比較重要的follow-up說明之後,你應該以一段話做為這個類別的結論。這一段話必須評論目前在這類別的研究成果大致為何,還有那些不足的地方,以及與你的研究有何關聯(如你會採用那些既有的技術,你的研究方法或成果與它們有何差異,你的研究對這個領域的貢獻為何)。

很多人的文獻探討只摘要了別人的成果,卻少了最後這一段,無法讓人了解你的survey與你的研究議題有何關聯,也不曉得你對前人的成果看法為何。另外一個比較常見的問題就是survey不深入犀利,講得都是很表面得東西,讓人家覺得看你的survey對這領域一點幫助都沒有。

對每個類別survey完之後你必須對這整個章節做一個結論。在這個總結裏,你必須匯整出這個領域裏目前的研究進展,還有那些不足的地方,並且從此支持你在第一章提到的研究動機,以承接下一章節。

第三章基本上是要描述你的研究議題與方法。你必須清楚的描述及定義你的問題。有些時候,問題與定義會牽涉到你的系統或演算法所植基於的model,因此你也必須定義你用的系統model為何,有那些假設的前題。接下來就是說明你的研究方法,所須的定義與所用的核心技術。接下來就是提出你對問題的解決方案,並分析討論它的優劣。在proposal的階段基本上不必具體的提出解決方法,只要討論你大致將採行的措施即可。但即使如此,在proposal的階段這一章也不能馬虎的做表面的探討。一定要具一定的深度,才可以讓committee 的成員相信你對於你的研究議題有足夠的了解。這一章寫深入,你未來修改甚至更換研究題目的機率就低。

第四章通常是對於你在第三章提出的問題解決方案做一實證,如系統模擬,比較你的方法效能為何、與既有的方法有何差異。

第五章就是對論文做一結論,在這裡你必須重覆你整個研究的動機,再敘述你的成果,然後說明你的研究價值與貢獻。每項研究總有不盡完美之處,你的大概也不例外。因此,接下來你就要討論你的研究成果或系統還有那些可以改進之處,據此引出未來研究方向。

第四、五章在proposal階段是不必要有的。另外,根據研究議題的差異與研究成果的大小,有些論文(特別是博士論文)在討論其研究成果時會分成兩個以上的章節來說明,因此論文總體而言會有五章以上。

論文最後必須附上參考文獻。這是大多數人最容易忽略的地方。因此,研究態度嚴不嚴謹也很容易從這個地方看出。我已經告訴過你們參考文獻要如何編排,應該會有那些欄位。你們要確實且詳盡的去建立每筆參考文獻。另外,參考文獻的數目應該要適中。碩士論文我認為應該在30筆到40筆之間。博士論文可能多達四、五十筆以上。但也不要過度誇大,把許多不相干的都放進來。當然,這些數目都不是絕對的,它會隨研究領域和議題有所差異。

我再花點時間跟大家談談怎樣做好survey的工作。(我用了約一天的時間整理這些東西,我的中打不好,昨晚打字打到清晨4點,只打了2/3,所以請你好好的看完!)

Survey是做好論文的第一步,也是關鍵的一步。Survey的目的大家都知道,就是要對研究的議題有個深入且廣泛的了解,這樣才知道目前在這領域裡研究的進展已經到什麼地步,state of the art是什麼,有那些的子題及技術已經被探討,從而也可以知道那些還可以開發,那些技術可以被你的研究議題拿來應用。Survey 做的不好,最致命的打擊就是在你對你的研究議題一頭埋入,花了許多心血,好不容易熬出一些成果之後,突然才發現別人早已經發表同樣或類似的成果。

怎樣才能把survey做的深入且廣泛呢?我的方法是你要知道在這領域裡主要的國際會議是什麼,然後把這些會議近幾年來(至少三年)所發表過的論文的title及abstract瀏覽一次,找出跟研究議題比較相關的論文(注意:是「議題」,不是「領域」)。這樣初步找出來的論文大概從十來篇到二、三十篇,甚至也可能更多。接著,你得把這些論文的Introduction看一遍,對它們做個初步的瀏覽,然後把這些論文依它們與你的研究議題的相關性做個大致的排序。接下來就是依序把這些論文仔細的研讀,每篇論文的重點是什麼,關鍵的技術又是什麼,都得弄得很清楚。我的經驗是:因為剛開始對研究議題較不熟悉,前面幾篇念起來通常較吃力。可是隨著研讀的論文愈多,你就會發現愈來愈輕鬆。

在這個階段,你每篇研讀的論文大概都是夠水準的論文(因為他們是發表在主要的國際會議)。在研讀這些論文的時候,你得看它們探討那些相關的文獻,這些文獻你大致都得知道,並且就其中與你研究議題最相關的論文,你也得找出來仔細的研讀,並且重覆這樣子的工作一直追溯下去。你不用擔心這樣做會無止無境,因為當你從最近的一篇論文開始往前追朔,大概不超過三、四代,你就會發現不必再追朔,因為再往前追朔,你會發現它們要麼與你的研究議題愈來愈遠,要麼就是你研究領域的基本知識。如果是你研究領域應具備的基本知識,而你還不了解,那你應該回頭再修一些課把基礎打好,不該這麼早就進入你想研究的議題上。

根據這個經驗法則,你會發現你在survey的階段只要把握一個原則:把與研究議題相關的最近幾篇論文拿出來,看看這些論文所引用的文獻有沒有你不知道的,如果沒有,那麼比這些論文早的文獻你大概都沒遺漏了。如果有,就把它們找出來仔細的研讀。隨著你研讀的論文愈多,你的功力就愈增加。當你發現拿到一篇新論文時只要看完它的Introduction之後,你就知道這篇論文的重點及猜出它用的主要技術之後,你的功力已經提昇到可以進入研究議題的階段了。在這個階段,如果論文的研讀夠深入及廣泛,你往往也可以發現新的研究議題。

你的survey還不能在這裡停止,因為你的觸角可能尚未含蓋所有關於研究議題的文獻。你目前只有survey與研究議題相關的主要國際會議(以及會議論文所引用到的相關文獻),這些會議通常不超三到五個。目前的國際會議相當多,而且有些會議的研討議題又廣,因此有可能兩個會議的主軸不一樣,但卻含蓋類似的子題。舉例來說,假設你要研究的是peer-to-peer系統上的資訊搜尋,你大概會找專門探討peer-to-peer系統的國際會議。這個目前大概有二、三個。可是你知道那裡還有呢?我告訴你至少還有二、三十個可能:專門討論分散式系統裡的國際會議(這至少有五到十個,其中first tier的約三、四個,其餘為second tier),討論平行運算的國際會議(這至少也有五個),討論網路與通訊系統的國際會議(這至少十個以上),討論資料庫與資訊檢索的國際會議(這至少也有五個),相信了吧!而且還有好多新的workshop你從未聽過的。

你一定會問:一、我怎麼知道有那些可能相關的國際會議;二、我怎麼有辦法消化完這些會議的論文?

第一個問題得從你第一階段的論文研讀著手。在研讀這些論文的時候,你得注意它們發表在那裡,從而知道有那些可能相關的國際會議。

第二個問題:如何消化與你的研究議題可能相關的國際會議內的論文?你把與研究議題相關的最近幾篇論文找出來,看它們是在那一年發表的。如果你研究的是熱門議題,你找到的應該是去年或今年的論文;如果你的議題冷門,那最近一篇論文有可能是好幾年前的事。不過不管是冷是熱,你都只需把相關的國際會議最近一、二年的會議議程拿來看看,有沒有與你的研究議題相關的論文發表,有的話把論文找出來仔細研讀一下這篇論文有什麼突破,另外,也注意一下這篇論文引用的參考文獻有沒有你尚未讀過的,沒有的話表示你前階段的survey做的很仔細,有的話你就得把這些遺漏的論文找出來研讀,並且用前面提到的方法再去追朔這篇論文三、四代以內的參考文獻,以及論文出處,找出是否還有其他的相關國際會議,並且一樣得把這些會議近一、二年的議程拿來看看是否有相關的論文發表。這些過程一定會收斂的,而當你發現沒有新的論文被你找出來之後,你的survey工作大概已經做的差不多了,可以準備收工全心投入研究議題上。通常而言,你在第二階段找到的論文不會太多,大多數的論文在survey的第一階段都會看到。收工之前,為防萬一,你再到Google、Siteseer及幾個主要的digital library,如IEEE,ACM,Springer等去search一下,確定沒有漏網之魚。如果你survey的深入,你應當知道要下那些關鍵字去查詢。這個步驟也可以確保如果你研究的是冷門議題,在你看到的最近一篇的論文,到近一、二年的國際會議這期間,有沒有其他的論文你沒有注意到的(因為你最後一階段的survey工作只注意相關會議最近一、二年的議程,而你看到最近的論文可能是好幾年前的東西)。

在這裡我好像都沒提到期刊論文。一般而言,期刊論文通常比較完整,但刊登的結果往往是二、三年前的東西。就資訊科技而言,二、三年內的研究進展可能很大,因此比較新的結果通常先發表在國際會議上,發表之後,經過幾回合的修正才會投稿到期刊。所以你survey的論文比較新的東西很少會在期刊上發現。但反之,比較久的成果,有可能已整理發表於期刊上。如果是如此,那你在研讀這個成果時,最好是找已發表於期刊上的論文研讀,這樣會得到比較完整清楚的資訊。

整個survey的階段會看完幾篇論文?這當然看你的研究議題而定。但三十篇以上是跑不掉的。如果加上你只瀏覽Introduction 的部分,那可能在五、六十篇以上。
最後,我要你們做一件事情:

在一星期之內,把survey的工作按照我上面講的步驟重做一次。星期六之前,請你整理一個清單摘錄下列資訊,並email給我 (記住:做完整之後再email給我;我不要片段片段的接收你們的資訊):

1. 與你研究議題相關的國際會議及期刊有哪些。

2. 你找到哪些論文,論文格式請整理成bib檔格式(記住:我要的是bib檔格式,且要非常完整正確。如何做到,可以問實驗室學長。我也會請他整理一份心得告訴大家。)

3. 在你找到的論文裡,請用另一份表格整理下列資訊:請就這些論文依其與你研究議題的相關性分成三類:密切相關、相關、略為相關。同時請標記哪些是你已經仔細的研讀過的,哪些是你只瀏覽Introduction ,但有把握住整篇論文的重點。若有尚未看完的論文,也請標記。

4. 請把你列出來的所有論文電子檔以下列方式命名:

年代-會議或期刊縮寫(若不知,請以第一作者的Last Name代之)-Title的摘要。

例如:2003-SIGCOMM-Peer-to-Peer Information Retrieval Using Self-Organizing Semanticverlay Networks.pdf

然後請你上傳這些檔案到ftp,你的個人目錄底下的paper 子目錄內。我會就你整理的清單去判斷你的survey是否足夠,再來決定你的proposal及論文應該還要做哪些工作。

Joung

◎ ◎ ◎ ◎ ◎

相關資訊:莊裕澤教授

2008年12月28日 星期日

小時回憶

最近突然想到小時候的一些趣事

記得小時候的我,其實是個相當"皮"的小孩子

大概小學三年級,騎著爸爸不知道從哪搬來的腳踏車

到處趴趴走


小時候,我與鄰居小孩一起到河裡抓青蛙

與同學一起到河邊釣魚(其實只是拿釣魚線 綁著水草丟進湖裡)

結果還真的給我吊到一尾吳郭魚!


小時候,和哥哥同住一間房間

每個月他都要換一次擺設

印象最深的一次,是把床擺到門口,一進門就可以撲到床上XD


小時候的我,真的是個野孩子

騎腳踏車跌到水溝裡,兩個手臂反面撲到地上

結果當然是兩手都血

去我同學家擦藥的時候,還硬撐著說沒事沒事

然後自己一個人走回家


大概幼稚園左右,姊姊騎車載我

我的腳後跟咬到鏈條裡

疤痕到現在都還在

(我強烈懷疑這跟我後來跑步很慢有關 =..=)


還有一個我很深的秘密

就是我曾經跟鄰居飆腳踏車

從巷子衝出來的時候,跟一台機車側向相撞

神奇的事我一點事情都沒有

倒是那位女騎士掉了兩顆牙齒

被好心的路人扶去醫院,留下一臉呆滯的我

(奇怪怎麼我的回憶都是受傷的?)




上次回家的時候,爸爸帶我繞路的時候

我發現小時候的海邊已經很不一樣了

停滿漁船的港口變成了觀光休閒設施

原本幫浦打氣的漁塭,硬是被填平,開出了一條快速道路



我很少回家

總覺得小時候的一點一滴,已經不見了

搬過兩次家,小學同學已經完全沒有聯絡了

鄉間風貌已經不太認得了,雜草與小河變成了柏油馬路







是不是

我自己也不太一樣了呢?

2008年12月12日 星期五

擴展Blogger版面寬度

在剛建立好Blogger時,會發現顯示頁面不夠寬,預設顯示頁面只有660的寬度而已(根據所選原始模版不同,各別可能的預設值也會不同)。如果想要加寬頁面顯示寬度的話,就得動手改一改了。
  1. 按下Blogger的『版面配置』頁籤
  2. 再按下其下的『修改HTML』頁籤
  3. 若對HTML語言及CSS語法沒有把握,可以按下『下載完整模版』,先將現有模版儲存在自己電腦中,以便將來處理錯誤要復原時使用。
    要復原模版,可以在『從硬碟的檔案裡上載模版』右方文字格中輸入自己電腦中的完整模版儲存路徑,或按右方『瀏覽...』鈕進入挑選。最後,再按『上載』鈕即可。
  4. 展開小裝置範本』 核取盒,現在用不著,故,可以暫不理它。
  5. 在下方HTML碼中,找到下面段落,並將紅色字處改掉(以下內容,可能會因原始所選模版不同,而有所差異,找到大致類似位置修改之即可)。

    下面者,原預設是660,視所需顯示頁面大小將之更改:

    /* Header
    -----------------------------------------------
    */

    #header-wrapper {
    width:1000px;
    margin:0 auto 10px;
    border:1px solid $bordercolor;
    }

    下面者,預設為700,此處可不改。
    #header .description {
    margin:0 5px 5px;
    padding:0 20px 15px;
    max-width:1040px;
    text-transform:uppercase;
    letter-spacing:.2em;
    line-height: 1.4em;
    font: $descriptionfont;
    color: $descriptioncolor;
    }

    下面者,預設為660
    /* Outer-Wrapper
    ----------------------------------------------- */
    #outer-wrapper {
    width: 1000px;
    margin:0 auto;
    padding:10px;
    text-align:$startSide;
    font: $bodyfont;
    }

    下面為文章內容的寬度設定,預設為410
    #main-wrapper {
    width: 750px;
    float: $startSide;
    word-wrap: break-word; /* fix for long text breaking sidebar float in IE */
    overflow: hidden; /* fix for long non-text content breaking IE sidebar float */
    }
    當然,你也可以改Sidebar的寬度,預設為220。我沒改,要改的話,要注意與上方main-wrapper者之加總,不可超過Outer-Wrapper之寬度設定。
    #sidebar-wrapper {
    width: 220px;
    float: $endSide;
    word-wrap: break-word; /* fix for long text breaking sidebar float in IE */
    overflow: hidden; /* fix for long non-text content breaking IE sidebar float */
    }
  6. 改完後,按下下方的『儲存範本』鈕即可。
  7. 按下『檢視Blog』連結,即可發現顯示頁面加寬了。

2008年11月27日 星期四

晨星為文直指高費用的危害

終於看到很直接的文章了。2008年二月25日,晨星在Fund Spy專欄發表一篇名為」Why No One Sees High-Cost Flops」的文章,詳細解說高收費的基金會帶給投資人什麼不良後果。

綠角以簡單中文摘要的方式介紹該文。有興趣的朋友,請直接閱讀原文

文章的副標題是」High-cost funds are an even worse bet than you think」,意即高收費基金比你想得更糟。我們來看晨星為什麼會這樣說。

文章開頭說明,你買到高收費基金會有三種後果。一是,基金表現傑出,二是基金表現低落,三是基金表現差到被清算或合併。晨星這篇文章在證明,高收費基金發生後兩件事的可能性較高。

作者先看基金開銷比(Expense ratio)高低與其存活性的關聯。作者選用自1995年來的滾動五年及十年資料,將基金依開銷比從高到低,分成五組。在美國股市基金方面,結果如下:

在國際股票基金方面(International Stock Funds),結果如下:

在債券基金方面(Taxable Bond Funds),結果如下:

結果非常明顯。高費用是基金的先天不良,讓它們難逃早夭的命運。費用最高的那一組,十年過後,將近一半會消失在市場上。當初買進基金的時候,投資人可曾想過,當初自己看好的標的,居然也會有被清算的一天嗎?

再來看基金的費用與其表現的關係。作者一樣把基金依開銷比高低分成五組,看其成功的比例。所謂成功,意謂其績效在同類型基金的平均之上。

美國國內股票型基金結果如下:

開銷比愈高,基金愈難超越平均。其它資產類別也有相似結果:

十年後超越平均比例:

這些數字說明的狀況我想已經非常清楚了,說服力也夠。不是只有晨星最近的報告指出這個結果,以下列出我在其它文章中引用的柏格先生演說圖片:

結果相同。收費愈低,表現愈好。

任何人看到這些資料,在買基金前,應都學會看基金的開銷比。晨星這篇文章有點長,還有更多比較,我非常推薦讀者自行全篇看完。

常有人說,費用不重要,績效才重要。晨星對此在文中評論如下
Yet, some people insist that costs aren't important--because they remember only the first outcome.

說這些話的人,只想到文章一開頭提到的第一個可能,就是卓越的表現。而事實是,後兩件事,表現低落與陣亡,發生的機會較高。其實可以更明白的說,任何人,說費用不重要,績效才是重點,要不就是不知道自己在說蠢話,不然就是以為聽他說話的人不知道這是蠢話。

所以晨星在文章最後一段說道:Low-cost funds double your chance of success.我喜歡晨星的單刀直入。儘管這樣,會得罪許許多多的基金公司。

經理費不等於總開銷

很多基金投資人都有注意到經理費這項收費。譬如股票型基金常見的是1.5%,債券型基金常見的是0.75%。這個費用是內扣的,直接從基金淨值中扣除。很多人也以為基金公司就扣你0.75%或是1.5%」而已」,事實不然。

經 理費(Management fee)只是總開銷比例(Expense ratio)的一個組成份子。基金公司不只從每股淨值中扣經理費,它還扣一堆雜七雜八的開銷,像銀行保管費、會計師簽證費、律師顧問費、對帳單寄發成本等 等。這一堆東西加起來,才是你基金淨值每年被基金公司扣掉的部分,我們把它稱作總開銷比例。

舉例來說。富蘭克林美國政府基金(Franklin US Government Fund),主要投資美國房地產抵押債券。大多人以為,這支是債券基金,所以就每年內扣0.75%的經理費。但實際總開銷扣了多少呢? 我們可以查到:

本表取材自富坦基金2006年年報(盧森堡)

看 到這個表格就是美國政府基金各種股別的開銷比例。你可以看到,除了I share,其它各股都是1.29%以上的數字。I share的I代表的是Institutional 是賣給法人的,一般投資人買不到。所以這支基金的年度開銷,不是你以為只有一點點的0.75%,而是1.29%到2.49%之間。

而假如你知道美國房地產抵押債券基金,每年利息收益不過是5.5%左右。你再想到每年要分1.29%給基金公司,等於每年割讓23%的利息給基金公司。你可能開始覺得痛了。

常 有種說法,叫做基金會賺,不要在意那些一兩趴的費用。我們可以這樣想這個問題。假如這支年收益5%左右的債券基金,一年要收你4.5%的經理費你要不要 買?你會想,那麼貴,誰要買。那麼1.29%那麼」便宜」,就OK了嗎?這種收費不論多少,本質都是一樣的。你可以要求更好,你必需要求更好。

下表是富坦基金公司在美國本土發行的美國政府債券基金的收費結構:

本表取材自Franklin Custodian Funds Prospectus 2006

各股別中最高的年度總開銷不過是1.25%,比發行給國際投資人的最低收費1.29%都還要低。一樣A share,就是0.72%和1.29%的差別,至少差了0.5%。

難道國際投資人就要忍受比較高的收費?總開銷4.5%不值得買,1.29%難道就可以買?為什麼不殺到更低。你不跟攤販殺價,他們會主動降價嗎?投資人不要求,麻木不仁,基金公司當然是樂得輕鬆,怎可能會降價。投資人的行動,才能促成業者的改革。

固 定收益基金,開銷比例非常重要,股票型基金何嘗不是如此。假如一支股票型基金一年收10%的經理費,你要不要買? 你會開始懷疑,那麼多的收費,不是被吃掉好大一塊獲利。但是一年1.5%呢?很多人就覺得OK了。假如一樣賺10%,扣掉1.5%之後你只實拿8.5%, 另外一支基金,一樣賺10%,卻只扣掉0.5%,留在你手上的是9.5%,不是更多錢嗎?

一年收10%或1.5%,只是程度上的差別,沒有本質上的差別。它們一樣會損害獲利。

基金會不會賺錢,沒有人說得準。基金開銷多少,卻是寫在公開說明書,寫在年度報告中,白紙黑字,清清楚楚。不去掌握可以控制的,卻去追求那不可掌握的,實在很難說是明智之舉。

看了上述說明,你會知道原來你每年在債券基金支出的費用,是原先你以為股票型基金的支出。那每年收1.5%經理費的股票型基金加上一堆費用後,年開銷會變多少?挪一點時間出來研究一下,你將發現真象。

或許,你也可以想一下,為什麼基金公司在容易取得的公開訊息中,就只公布經理費,而實際的總開銷比例,就藏在長達幾十幾百頁的年報或說明書中呢? 它是否有意,讓投資人以為基金內扣開銷就只有那麼」一點點」嗎?

2008年11月24日 星期一

如何分析財務報表--找到財務報表附註及其他重要資訊

很多人到公開資訊觀測站找不到財務報表附錄,因為他看錯地方了



現在知道了嗎,是看財務報告書才對

其次按下財務報告書會出現



要找第二季的財報捷第四季的財報才會有明細表



按下去後會找到財務報表封面

然後往下看可以看到財務報表的目錄



現在你知道財務報表其實有很多東西

會計師的查核報告書: 會計師如果是保留意見或者是修正式無保留意見就要看其說明。

再來就是財務報表:這裡的財務報表與monedj或合庫的財務報表不同,它有很多細項,像moneydj或合庫他有很多的金額看不出內容,只會用"其他"來表示,尤其是現金流量表的部份,只要它的資料庫找不到欄位的都叫其他。

再來就是財務報表附註,這個特別重要,識別的地方沒有的。

再來就是只有母公司年報及半年報才有的科目明細表

營業收入明細表可以看出銷售量及銷售單價的訊息

存貨明細表可以知道成本及市價的資訊,對於營建業特別有用

2008年11月19日 星期三

論投資策略(4)~景氣復甦期

一般而言,當經濟景氣由最低迷階段轉向回升,但景氣強度仍低於過去平均水準時,我們稱為景氣復甦期。

《景氣復甦期的經濟現象》

˙一開始一般人對景氣看法仍充滿悲觀情緒,包括媒體、政府官員、一般投資人、分析師、甚至經濟學者,能清楚看到景氣低迷階段已結束者少之又少。
˙物價年增率下降幅度逐漸縮小,甚至出現從低檔小幅回升現象。
˙失業率仍處高檔,但不再繼續惡化,甚至出現從高檔下滑的現象。
˙企業體財務預測仍十分保守,但實際營業收入不再下降。
˙一開始市場利率仍持續走低,但下降幅度逐漸縮小,最後不再下跌,長年期債券利率則探底後領先回升。
˙上游生產用原物料價格不再下跌,部分產業原料價格開始上漲。
˙一開始中央銀行仍續降利率,但國內貨幣供給年增率從低點轉折向上。
˙企業經營者對景氣發表保守看法,但股價卻不再下跌,反而逆勢從低檔上漲。
˙企業體公佈出來的營業淨利不僅不再惡化,甚至小幅成長;部分產業股價大幅上漲,並逐漸擴大至其它產業或公司。

《景氣復甦期的投資策略》

˙當消費物價年增率下降幅度縮小時,應優先賣出長年期債權資產,並強迫自己降低債權資產佔總資產的比例,等到消費者物價確定轉折向上、放款與投資年增率從低檔回升,應斷然出清債權資產。
˙當企業營業收入不再下降(國內上市公司營業收入按月公告),並且用目前股價買進換算出的實際股東權益報酬率遠高於長期平均股東權益報酬率時(買進股票股 價越低,實際股東權益報酬率越高,此觀念已在第五章說明過),應開始增加股權資產,不要管週遭媒體、分析師所發表的悲觀言論,只要注意自己買進的股票實際 營業狀況,若營業收入持續增加,你的股權資產比例也應當跟著提高。
˙當企業公佈的營業淨利發佈後,出乎媒體或分析師預期而出現好轉現象時,此時懷疑景氣是否好轉的論調仍不時出現,這時要有耐心,除非你對特定產業或公司有 深入瞭解,否則應緊抱持有的股票,不要每天隨市場變動頻繁交易,耐心等待股價漲到換算出的股東權益報酬率低於你要求的最低股東權益報酬率或長期股東權益報 酬率。

2008年11月18日 星期二

地獄比薩(Hell Pizza)擅長「負面行銷」,位在紐西蘭仍可名揚全球


同樣是賣pizza的,行銷手法大不同。TiVo在美國剛推出達美樂完整訂購服務,它是走「大路」,而紐西蘭有一家比薩連鎖店叫「Hell Pizza」,聽名字就知道它是走「酷」路線,想吸引一些年輕消費者的購買,這間「地獄比薩」則擅長走小路

Hell Pizza上周傳出一個八卦新聞,據說總公司對全國的店長發布一則指示,從今天起,比薩底部的cheese少放20%~25%,比薩頂部的cheese少放10~20%,然後香菇、雞肉與鳳梨都少放10~20%。指示裡頭還提醒所有店長:「因為,我們並未準備任何行銷計畫伴隨這則通知,所以,千萬不能讓顧客知道這件事!」

愈不能說的秘密,愈有人會跳出來說,也愈有人想湊一隻耳朵過去聽。

他們真的「沒有準備行銷計畫」嗎?說不定,這就是他們的行銷計畫!

這起「減量通知」事件之所以傳到外界,當然是因為有店長口風不緊,但,最後「踢爆」這件事的人似乎並不是店長,而是這些店長以前的東家:「Hell Systems」,這家公司已將地獄比薩在紐西蘭整個連鎖經營權賣給一間叫TPF的餐廳連鎖經營公司,這次的「減量通知」是新東家TPF所下的,而 「Hell Systems」賣掉紐西蘭的經營權後,自己仍繼續在全球各處拓展生意,這次主要是「Hell Systems」跳出來抗議:「地獄比薩在全球都有同一個標準,不能這樣搞!」

抗議聲浪下,TPF在上周決定將「減量通知」撤消,一切食材回復到原來的水準!

這個事件顯然並不是從地獄比薩連鎖店疑似「行銷」的第一例,若將其他案例也括進來,我們可以發現,地獄比薩可能是目前全球最會搞「負面行銷」的公司之一,至少,它來自紐西蘭是個這麼小的地方,它的行銷活動,卻每次都「紅」到國外去

還記得之前有一個24歲的紐西蘭少年,說要在當地最大的拍賣網站TradeMe賣掉自己的「靈魂」嗎?這則消息已先傳遍了全世界,後來共吸引了 100多個人真的出價,最後出到3799美元(台幣10萬元)想買下這位少年的靈魂。然後,因為太受爭議,這則拍賣被強迫下架,少年的靈魂也沒賣成,但不 久後,「地獄比薩」主動跑去跟那個少年談,據說出了3800美元,順利的在今年七月,「買下」了少年的靈魂。這則新聞再次轟動世界,還名正言順的上了CNN

記者當然都會問,「請問地獄比薩為什麼要買下這位青年的靈魂?」

地獄比薩回答:「這隻靈魂,屬於『地獄』所有。沒有其它地方比『地獄』更適合它的了。」(The soul belongs to Hell. There is simply no better place for it.) 品牌印象,瞬間植入觀眾的腦中!

然後地獄比薩還暗示,他們打算讓這名少年的靈魂永遠的留在「虛擬世界」中,我猜,就是要讓他代言未來所有的線上廣告,這名少年肯定也是未來最佳的廣告素材了。現在我們甚至想懷疑,這名少年當初「賣靈魂」的點子,是否根本就是地獄比薩行銷部門幫他做的?

此外,這家Pizza店也剛在今年的萬聖節,推出一則線上廣告。這則廣告裡面,看到幾個去世的名人在墳墓裡大跳Michael Jackson的Thriller舞(可能是要呼應它是「地獄比薩」的訴求)。原本是還ok的事件,但問題是,這些名人都是「剛剛才去世的」,家人還在療傷中。其中一位名人是Sir Edmund Hillary,紐西蘭國家英雄,第一個登上喜馬拉雅山脈的聖母峰(Everest)之人,今年一月才剛剛往生而已,果然,這則廣告(如地獄比薩預期的)遭到Sir Ed家人的嚴重抗議,Hell Pizza趕快出來道歉一下,又是一則新聞了!有趣的是,地獄比薩要道歉,竟不「一次道歉完」,廣告裡面也在跳舞的去世者,還包括在李安的「斷背山」演出、才剛剛於今年一月吃藥過量致死的澳洲影星Heath Ledger,以及英國依莉沙白女王的母親也是在2002年才剛以101歲高壽去世,「地獄比薩」不道歉的理由是,這些人的家人又還沒來跟他要求道歉,說不定他們根本不會管到紐西蘭這個小地方的廣告哩!我的詮釋是:地獄比薩想等到這些家人、粉絲來要求,然後再道歉,每次道歉,都可以再上一次新聞啦!看看它的「布局」,澳洲、英國……都可以再來一次新聞啦!

負面行銷,就是已經多次模擬,把最嚴重的狀況(worst case scenario)都計算進去,把所有的風險都控制住了(risks controlled)。雖然被罵得要死,整體來看,它的「地獄品牌」仍會因為這場活動而有所成長,這就是負面行銷的精髓,畢竟以Pizza店來說,年輕人在Dominos、Pizza Hut和Hell Pizza要選一間,其它店家得打折再打折,Hell Pizza只要「報出名字」,大家就對這品牌有一個「奇特的好感」。只要它很酷,繼續酷,就賣得出去。

你說這種行銷要多少錢?

紐西蘭少年一案,地獄比薩花了3800美元就上了CNN的新聞,還有後面的「代言權」,應該是史上最便宜的搭名人之風宣傳的技倆了。

那,那則墳墓跳舞的三個名人的廣告,其實根本不是電視廣告,只是送到會員信箱的電子報而已,製作成本大概就是flash做一做就罷了,後來被「踢爆」出來的,才是他們意圖的廣告!

至於偷工減料的「減量通知」事件,不過就只是一封寄給所有店長的信,公司例行的每日成本,就發揮了這麼大的效應。

不過,有一點或許地獄比薩沒料到:

聽說那些減料的商家,有些到現在都還沒有將原料加回去!

這是這負面行銷「出岔」了嗎?

還是Hell Pizza在鋪下一次行銷的「梗」

譬如,下次來個「總公司對店長發火!強迫每家分店多加20%起司,比其他更好吃?」

負面行銷總是讓人出奇不意,真的是真正的高手才敢搞的行銷手法,教人不寒而慄。

2008年11月14日 星期五

中國的手機智慧─山寨機

2008年11月13日 星期四

MyNutrikids要當父母與學校之間的橋樑,以營養的名義運送「錢」

網路創業家常常也是網路使用者,我們的世界寸步不離網路圈,此圈以知識份子居多,接觸的事物看似國際化、邏輯化,但大家想的,仍不出知識份子的需求、宅男乾女的需求、大學生的需求……其他地方反而沒人競爭。昨天看到一個網站,心中不禁嘆,這種網站,肯定不是一般矽谷、金谷、山谷的創業家想得到的超賺錢點子,事實上,它也不在矽谷。

##ReadMore##

「MyNutrikid」是一個位於紐約州的網站,你說,啊呀,就是讓小朋友更營養的網站嘛,沒什麼!不,這個網站的重點不在「營養」,如這個簡介所述,它做的是一個更重要、更直接的需求── 有些孩子由於家裡不帶便當,因此必須訂購學校的營養午餐,在美國訂餐不像台灣叫便當而且也不乾淨,既然學校要提供這種營養午餐服務,學校的餐廳 (cafeteria)要開始賣各種營養午餐,那,所有學生最好都來學校吃,不要帶自家的三明治好嗎?但,父母是無法被強迫的,所以學校必須讓父母更相信他們、更方便的讓父母想要訂營養午餐才 行。「MyNutrikid」把自己卡在這個需求點上,提供下列服務:父母可以將營養午餐的錢預先「存」到MyNutrikid,孩子在學校買午餐,只要 出示學生證就可購買,自動扣款(這部份是有和同公司的餐飲軟體結合),父母也會收到MyNutrikid的通知,便知道孩子今天中午吃了什麼東 西,MyNutrikid事實上還告訴你這一個月以來孩子每天中午吃什麼,可以計算一下是否營養!換句話說,有了MyNutrikid,父母在家裡和小孩 一起坐在電腦旁邊,一起和學校互動,不必等到所謂的「學校日」才能到校和老師互動,不必讓孩子還要拎著錢到學校繳給老師,孩子出門可以不必帶半毛錢也無所 謂。

我們沒有孩子在美國,所以無法進入MyNutrikids試試,不過這裡可以下載一個完整的說明書,可一瞥MyNutrikids的設計。

做生意有時是一對一的肉搏戰,最賺錢的生意默默在大眾中消費著人們最基本的需求,從Quantcast可看到MyNutrikids目前的使用者群,高達73%是17歲以下,它的11歲以下族群是其他網站的4倍,它的11~17歲族群是其他網站的2.6倍, 使用者應該許多是母親,所以它的女性使用者較多,且大多擁有家庭(廢話)。我們會發現,像MyNutrikids這種點子,做出來,父母說:「這就是我想 要的!」學校也說:「這也是我想要的!」剩下的事情就簡單了,只要跑幾趟各區的教育單位,教育單位就會下放到子教育單位,子單位再下放到所有學校,學校再 透過正式信函發函給父母。像這個Wappingers Central學區就寄了一封信給家長,表示即日起就可以使用MyNutrikids。這個Hollis Independent學區也有專屬說明告訴家長如何使用MyNutrikids,還有一個叫Region 15地方政府也 推廣MyNutrikids,由於MyNutrikids做得好,這些幫忙「傳話」的政府官員與學校的老師,甚至也覺得推廣MyNutrikids這個 「新東西」是一種「對學生好的事情」,推廣得愈成功,自己的表現也愈好,所有的教育人員,都變成MyNutrikids手下的銷售員了!

我不確定MyNutrikids的收入來源是否也從它的軟體收費,但,每筆來自父母的存款,它都會收取1.75美元(60元台幣)的手續費,一部份是被金流平台拿走。此外,MyNutrikids顯然是收現金的生意,假設父母都是一個學期存一次,那每個月在MyNutrikids手上可運用的資金,至少都是每天午餐收入的一百倍以上,景氣再差,小朋友還是要吃營養午餐,父母還是會花很多錢在營養午餐上面,MyNutrikids是一個很難不做起來,也很難倒掉的生意。

NutriKids也透露一個有趣的大方向:父母,永遠想再多知道學校一點點,學校,也永遠想再和父母多報告一點 點,目前父母與學校的溝通,就是建立在小孩當「傳令者」,或事靠郵寄成績單,這樣都很不友善,孩子也覺得學校與父母間好像在「偷偷你來我往」,現在台灣的 補習班有了簡訊通知服務,孩子一到校,父母就知道;孩子離校,父母也知道,

Nutrikids不只是管錢,它是藉由「營養」的這個大需求,來當一個藉口來經手這些營養午餐的錢。令人想想,除了「簽到」、「課業」,還有哪些其他的東西,也可以做成網站,讓學校與父母可以直接碰觸到,並也讓孩子也一起參與、一起做?

譬如,學生輔導服務,是否有機會做成一個網站,讓父母直接的和學校的輔導員結合?(當然要防止家庭暴力的狀況)

或是,校外教學,或參加各種比賽,有一個網站當作「中間者」,讓父母給錢,學校直接收錢;學校給資訊,父母直接收到,孩子在其中只好好做個天真的小朋友就好。

這部份誰能做出來,就和MyNutrikids一樣,學校們都會用力的大聲推廣,小朋友最聽老師的話,父母也聽校長的話,這種點子,想不紅都難。

2008年11月12日 星期三

台灣的EFT與指數型基金

寶來台灣加權股價指數(指數型基金):

經理費:基金淨資產≦80億為0.7%、基金淨資產>80億為0.6%
保管費 0.10%
手續費率:傳統申購 0.8%電子申購 0.6%
total=0.7+0.1+0.6=1.4%


富邦台灣摩根(ETF):

基金管理費: 基金規模新台幣100億元以內0.50%、100億~300億0.40%、300億以上0.30%
證券交易稅:千分之一
次級市場 交易手續費:同上市證券,由證券商訂定,但不得超過千分之一.四二五
保管費:0.035%
total=0.5+0.035+0.1425+0.1=0.7775%


寶來台灣卓越50(ETF):
經理費 0.32%
保管費 0.035%
收益分配:96年配發新台幣2.5元、95年配發新台幣4元、94年配發新台幣1.85元
證券交易稅:千分之一
次級市場 交易手續費:同上市證券,由證券商訂定,但不得超過千分之一.四二五

2008年11月10日 星期一

Sungevity在本周末Web 2.0盛會大受看好,只是一個賣太陽能板安裝經驗的網站

美國在上周選出一位令矽谷滿意的新總統,這周末的Web 2.0 Summit一掃經濟陰霾,在舊金山熱鬧舉行,請來的主講人正是同樣是民主黨的前副總統高爾。這個Summit都有一個叫「Launch Pad」的時段,今年(竟然還有)六間新網路公司上台報告,若換作是去年,我們可能都會選「EveryScape」,這個網路技術讓Google Earth的街景更進一層,可以轉進去各店家的商店去看看裡面的擺設,但據華盛頓郵報指出,今年這六家之中,最讓台下創投最瘋狂的,竟然是一家「賣太陽能發電板」的!

##ReadMore##

乍聽此消息,第一個想法是,啥?是要和高爾相呼應嗎?這可是網路盛會呢,和環保有何關係。

但我看了一下,這間叫做「Sungevity」的網站,真的很有意思。

相關新聞稿請見此, 基本上Sungevity是要幫一般的屋主自己的家裡裝設太陽能發電板的,在今天,想響應環保要求,想省錢,想裝發電板?就像自己組裝車子一樣,不是不可 能,但並非一般公民有精力去幹的事,就算可省再多錢,也絕非一般公民有精力去幹的事。所以Sungevity的主要目的,就是讓你直接從網路上就能「買」到太陽能發電板,一步都不必出門。

你說,網路都可以買鞋了,當然也可以買太陽能板啊?錯!看,有的屋子是斜屋頂的,有的是平的,有的有超大庭院,有的可以擺在陽台……而自己所居住地 一年下雨35天,和下雨100天的地方又需要不同尺寸的太陽能發電板,然後每個家庭用電的模式又各有不同,有的是白天用得多,有的是晚上用得多,太陽能發 電板每一塊都很貴,每一平方公分都要斤斤計較,到底買哪一種的,才適合自己家裡目前的用電量?要怎樣才能將我的發電機和我現有的電力提供者 (PG&E)作結合,以免哪天突然沒太陽電?

這需要精密的計算,通常絕對要「個人」的服務,就是因為這樣,太陽能板買起來才這麼麻煩,但Sungevity號稱,他們直接用Google提供的 衛星圖的技術,分析你家的「受光狀況」,然後再依你所提出的用電量需求,計算出你最適合的太陽能板的廠牌、種類……然後,當然就順便介紹你去買那家的太陽 能板了,說不定還會幫你和電力公司談好,你一步都不必出門,只要上這個網站,一般來說單單「申請」這件事就要3個星期,而且是要屋主或顧問來跑,而 Sungevity現在只需要15分鍾就可以完成申請。

Sungevity在半年前創立,現在據說已在網路上賣出了超過100塊太陽能板,總共已經幫這些客戶省下200萬美元的電費(這大概是從一生的去算的),也會在接下來的25年少製造了2700公噸的二氧化碳。Sungevity刻意不談收入,只談環保,但它不能隱瞞它已經瞬間成為加州成長最快的太陽能發電板的經銷商的事實!現在,Sungevity在Web 2.0 Summit再這樣的曝光,得到創投青睞,接下來應該會接單接不完了,資金也接不完了。

最重要的是,做Sungevity這樣的網站,需要什麼網路技術嗎?

架站要多久嗎?

想想,用Google看空照圖,可以看出什麼東西?這間公司背後的技術應該沒什麼,有的只是「安裝經驗」,這個 創業家叫Danny Kennedy,本身就是一個長期在做環保運動的社會創業家(不是電腦工程師),他們家並沒有CTO,而2001年時他就曾經在加州領導一個綠色和平的再 生能源活動,他所領導的Sungevity團隊已經安裝了500面以上的太陽能面板,現在做一個網站,讓這些經驗可以不必在外面風吹雨淋的跑客戶,直接在 電腦前面,從前一天只能「裝」三片,現在一天可裝30片,請來五十人加以訓練一下,一個月就能裝5萬片…。

我試過了這網站,佯裝自己住在San Mateo(如上圖),提交之後,我收到了一封信:「有個Sungevity顧問將會個別的與您聯絡,我們會透過衛星圖與空照圖來製造出最適當的選擇。」 它顯然記下了我的IP,令我無法再去申請第二次,這也算是一個重要技術,讓Sungevity顧問不必耗時間評估兩個假案子,不過,我寄到現在已經一天, 他還沒有評估,應該是這周末剛上Web 2.0 Summit頭板,太忙了。

這是一個大需求,只是商人提供的解決方案「簡不簡單」?簡單的話,錢就過來。換句話說,Sungevity是一個天生就很適合網路的點子,出這個點子大約就已經贏了一半,網站要怎麼設計都沒有關系了!

令人要想,還有什麼點子也是這樣的?有些服務,目前為止都一定要面對面、人見人、一個接一個,有什麼服務是可以將經驗包裝起來,在遠端直接做?然後還有辦法以一、表格,二、批次的大量的評估作業來做完的?

只要有以下三個要素,就可以了:

一、一個很方便的表格:你看Sungevity一個這麼炫的網站,它和使用者互動的幾步驟,充其量就只是一個 「表格」而已,只是這表格很炫,有地圖,有解說影像,但它主要的還是接受我的資訊而已,有需求的客戶現只要上網,見到這一個炫麗的表格,就有了一種安心 感,填寫後就很安心的在家等候。由於這個需求太大,目前也沒有其他相關網路服務,所以客戶等個三天應該都沒問題。或許,還可以像Sungevity這樣再 加一隻1-877免費電話,客戶隨時打來訊問進度,有安心感。

二、可以在遠端就作評估:這是Sungevity最重要的knowhow,但現在有衛星照片、有各種有的沒的的資料,其實遠端來做應該不是完全不可能了,這一段做得好、做得熟、做出SOP,這間公司就有了競爭優勢,50個顧問可以接待1萬個客戶,全部都在網路上進行,完全的長尾效果。

三、第一個出來的(First Mover):雖然整個競爭優勢不大,但Sungevity是第一個出來的,資金、注目全部都在上面,以後就算有後進者,所有報導的人都會順便先提到 Sungevity,除非後進者真的提出什麼比Sungevity還強的東西,若只是差不多一樣,沒有人會幫後進者報導宣傳。

所以,雖然Sungevity並不是Web 2.0,但它這一塊,是絕對讓人有信心是明年的可以倚靠的一個可獲利的產業。

2008年11月6日 星期四

哇!部落客也能獨自打敗Web 2.0傳奇


剛剛拜讀完Mr.6的舊文:台灣部落格也可以IPO?特別去查了一下The huffingtonpost這個網站.發現不得了!不但在Technorati Top 100 blogs排名躍升第一,幹掉其他科技狂部落格,而且流量超越了被視為Web 2.0傳奇的Digg.com!



這 對每個努力經營部落格的朋友們來說真是個振奮人心的事呀!可能有很多人跟我一樣,感嘆自己花了這麼多心思經營blog,但似乎永遠拼不過有程式設計背景的 人架的web2.0網站.似乎只有web 2.0才能享受流量一飛沖天,一夕成名的快感(Funp大河馬就是web 2.0人人稱羨的範例呀...)

huffingtonpost.com到底是個什麼樣的網站咧??答案是:政治部落格!. 當然也是因為恭逢近年來罕見的激烈選戰,與超人氣候選人的助益,才能達到這個高峰.在今年年初時.funp上曾經熱烈討論遍地都是政治文到底是不是好 事..以美國這樣的發展來看.不但是好事.還是打敗科技狂獨佔的唯一解!政治是永遠不會退流行,每一兩年必定會暴紅的議題.再看 huffingtonpost.連假中立都不用偽裝一下.就可以打敗一堆新聞網,和許多web 2.0新點子.一樣神速達成名利雙收.(傳說digg.com很久以前Google adsense 收入一個月30萬美金..)



台灣也有可怕等級的部落客:重灌狂人流 量比Funp.com還大,正逼近歷史悠久的大站史萊姆...科技狂的位置被佔走,但台灣政治狂的位置還有得一拼!台灣目前有個奇特的現象.偏綠的部落格 隨便抓一大把.但重量級偏藍部落格似乎從缺.理由不明.不過反正剛好跟傳統媒體相反.還是可以戰得很熱鬧.當然.要複製huffingtonpost的成 功似乎也是要一些技巧.只有熱血是辦不到的.mr6大大的文章中有提到一些關鍵.值得有至於此的同好們想一想.

部落客也能賺大錢的介紹中"人氣部落客"中獨獨漏掉最容易賺大錢的方式"開個政治Blog"到底是留一手,還是根本與現實脫節.就不得而知了.

既然網路的本質是媒體.那"流量始終來自於內容"這句話也會歷久不衰.

延伸閱讀:
Funp政治文大增,代表的是健康成長與成功蛻變!

另類「80/20」,台灣部落格也可以IPO?

旅居國外期間,我喜歡看兩種新聞,一種是「演藝影劇新聞」,另一種是「寰宇搜奇」。譬如哪個藝人淚灑影棚、哪個藝人被抓包出入賓館;譬如科學家發現 太陽系第十行星、冥王星到底該算不算行星;比如清末民初名人的後代爆料祖先某事,又有什麼陵墓古蹟出土等等。當時我就發現一件事,我總是從第一篇看到最後 一篇,常常看到第六、七篇,就已經是重覆的新聞。也就是說,當我們深愛某類別的新聞,每天緊盯著它,目前的新聞量卻無法滿足我們。如果還有一個網站,讓我天天可以讀到一些演藝圈或科學怪譚的事,我一定自動每天「延伸閱讀」,這個網站會成為我心目中第二個「Yahoo!新聞」。

##ReadMore##

大部份的線上讀者,都還需要「第二個Yahoo!奇摩新聞」,除了體育以外。我弟弟就很喜歡職業運動,從台灣職 棒一路到美國職當棒、職籃,後來連加拿大人熱愛的曲棍球也開始看了,對每個球員的動向、數字,誰即將破什麼記錄,誰誰誰最近受傷皆如數家珍。看他,每天有 許許多多的東西可以閱讀,進入網路時代後,每打完一場職業運動比賽,三個小時內,來自四面八方的新聞、八卦、評論、引言、面談,各種資訊立刻灌爆了網路,多得讓你「看不完」。職業運動網站個個都做得比一般網站都炫麗,你會覺得,為何喜歡職業運動的人,可以在網路上這樣被照顧著?喜歡其他題材的,卻沒有網站可看?

扯了這麼多,都是因為最近美國部落格圈盛傳,Technorati排行第五名的部落格The Huffington Post(由於字太長了,網友將之暱稱為「HuffPost」或「HuffPo」)已經開始籌畫申請上市。它在月前剛挖來CBS新聞部的總裁Betsy Morgan任CEO,呼應了先前傳言。而這個「部落格」的創辦人也是女性Arianna Huffington,此部落格就以她的姓氏為名,在2005年中才成立,至今也不過只有2年多的歷史,就威脅到另一個政治立場相反的政治新聞網站Drudge Report的地位。據半年前的數據顯示HuffPo目前有300萬個不重覆使用者,瀏覽頁次高達7000萬頁。HuffPo也是目前被創投投資最多錢的部落格,目前已成功的籌了1000萬美元(3.3億台幣),投資人包括軟體銀行等等,目前全職員工大約40位左右。有趣的是,兩年多來,由於HuffPo的主題全部集中在「政治」, 看看美國政壇的態勢,明年(2008)年的選舉可能是十幾年最精彩的一場,可能出現政黨輪替,候選人也個個集話題、特色於一身,因此最近傳 出,HuffPo打算在最近拚命加溫,搭著明年美國總統大選的政治熱,讓更多人認識他們,然後來個「上市」或「賣出」,讓所有投資人得到回收,也讓政治部 落格走進另一個嶄新時代!

身為一個「部落格」,為何HuffPo可以做到這麼大的價值?人家說,Huffpo今天成功都要歸功於創辦人Arianna,她靠她的人脈找來了幾 個重量級的專欄寫手,天天寫政治意見,並常有「客座部落客」來插花,這些客座本身都是現任政治家、記者等等,譬如這幾天現任參議員Chris Dodd就自貼了一篇文章。雖然這畢竟仍是一個「部落格」,論新聞而言不會比正式的媒體還多,但對政治類的讀者來說,在HuffPo,每天都有一些「別的地方看不到」的閱讀素材在裡面。而且Huffpo的重頭戲是在它的留言,譬如這篇兩天前的關於布希向國會提外國緊急補助預算的新聞,由於可能被拿來資助伊拉克與阿富汗,短短兩天內吸引了700則留言。700則留言?是另一大部落格TechCrunch平均每篇留言數的20倍以上! Huffpo的留言也使用罕見的「無限層次的回應」,你可以對留言回覆,再對回覆再回覆,再回覆…按下「parent」鍵,你會被優雅的帶回原本那一篇(Facebook也做了類似效果)。留言的內容都很紳士且有深度。

我就在想,假如我問:「台灣有沒有可能也出現一個上市的部落格?被投資、被賣掉?」

你說,不可能,不可能!但我說,台灣的電視的談話節目,不就已經是某種類似的idea嗎?照Huffpost的軌跡來看,如果你把2010全民開 講、大話新聞的那幾位通通拉來合寫一個政治部落格,會不會有人看?假如把新聞哇哇哇、康熙來了的那些大嘴記者都找來合寫一個演藝圈部落格,會不會有人來 看?你問,他們為何想寫?瞧,這些來賓,直到攝影棚燈光都暗下了、導播開始跑片尾字幕了,都還是滔滔不絕。只要有讀者看,只要最近有什麼不吐不快的題目,他們就會想寫吧。電視節目只有一小時,部落格可是不限時間、不限字數呢。

讀者們最有興趣的新聞類別,在網路上的確「慾求不滿」。我想,這些需求,不是只有我有,但什麼樣的部落格會有機會成為下一個HuffPo呢?依HuffPo的經驗,真正能夠長得很大、成為某些讀者心目中「第二個Yahoo!奇摩新聞」的超大部落格,或許該切合某種新版的「80/20定律」:

第一:一定要是80%群眾想看的大眾化主題:HuffPo打的是「政治」,政治主題在美國或在台灣皆熱,十幾歲 到七十幾歲都有人有興趣。到底什麼是大眾化主題,只要看看目前各大7-Eleven的架上,都擺著什麼樣的雜誌;哪一種雜誌無論在博愛特區、西門町、台大 旁邊都會存在的,哪一種雜誌有最多本同時在那邊的,就叫做「大眾主題」。在晚上九點到十二點之間,上班族坐在沙發吃水果看電視發呆發到打瞌睡的這段時間, 電視上有哪些「談話性節目」,然後這些一集領幾萬元的大牌主持人都在談些什麼,中間穿插的廣告都是什麼產品,那些都是「大眾主題」。台灣部落格圈來看,我發現許多工程師與技術人員很熱中於找尋「免費軟體」的分享,我們公司同仁也對分享這些資訊很有興趣,這種部落格在台灣特別多,個個都很努力的在貼文與經營,但,這不是大眾主題。

第二:一定要由最強的20%共筆:共筆的好處,除了文章產量固定外,還有一個就是可以順利「企業化」。 就算彎彎、艾碼將部落格經營得再好,公司也不可能將她們買下,因為一般個人部落格皆為「one man show」,萬一「主角」突然不畫了怎麼辦?以Huffpost來看,至少每天要有五篇文章,這些文章或專欄或新聞,不見得是真的是政界或新聞界最出名的 那20%,但他們的實力,已足夠讓他們成為「網路上」最強的20%,他們所貢獻的「產品」的素質也絕對是最強的20%。這樣就夠了。

或許,部落格這件事還另有隱情。最近中時主辦的2007年全球華文部落格大獎, 在官方網站看了這次參賽者名單,對台灣部落格界現在的「百家爭鳴」,只能以「震驚」形容。到去年為止,坦白說我對台灣的部落格的印象只不脫幾個種類:談電 腦技術的、談美食的、談理財投資的、談公益的、談抗病的、談親子的、還有老師開個學生的、社區團體的、數位行銷講師的……。不過,這次仔細看看這些部落 格,才發現台灣的部落格圈已經非常活絡,絕對比美國還活絡,許多奇奇怪怪的專業主題都出現了。從公開資料顯示,參加這次比賽的,包括談廟口野台戲的報導足球的專門探鬼屋的談開飛機的……。而且我發現,「部落格觀察」前一百名部落格,有的似乎不常更新,但這些部落格雖然只排行在一千多、兩千多名,卻一天、兩天就更新一次,可見版主非常努力經營。

但我也發現,除了理財類、親子類、抗病類這種部落格,在眾多競爭中,只要你寫得夠好、夠定期更新,都可以吸取每篇超過十則以上的留言。但其他類別, 就算天天更新,博客寫得手要斷掉了,努力不懈的經營了六、七個月,仍然冷冷清清,淒淒慘慘戚戚。平常沒人留言,偶爾來個一兩則回應,點進去看,看到網友留 言「加油」,第二則是版主自己回「謝謝你!」外加一個笑臉。留言是部落客寫下去的動力,讓他知道有人在關心、有人在看,假如這些辛勤的部落客寫到某天因為 實在沒有鼓勵而寫不下去了,真的很可惜!但有些主題,真的符合了「80%群眾想看的」,這時候,我們該問的就是:「為何這些博客無法達到HuffPo的水 準?」

部落格的經營,就像爬山一樣,爬到一個峰頂,接下來的路就輕鬆了。當這些部落格都還停留在一個人的階段,就算天 天更新,大家也看得出來「你是一個人」,這樣的部落格品質不可能比一群人還高,得到的主題也不可能比一群人還豐富,不容易爬到夠高的山頂,讀者也不會過 來。如果以「80/20理論」來思考,你或許抓到了一個80%的主題,但假如能再多動用一點點資源,來抓到那20%的題材?除了自己努力找資料,也許向親 朋好友借一點錢?每個月付錢給五位寫手,一個人一個月五千元之類的,讓他們每周幫忙寫一篇文章,或做一次關鍵人士的面試。一個月只要花2萬5千元,就可以經營一個還蠻有意思的部落格。

我一直依然相信「網友等待論」,也就是說,現今的網路世界只滿足了5%的網友,剩下的95%的網友,其實還「欲求不滿」,但他們卻不知道他們還想要 什麼。缺的那塊,他們默默的、傻傻的等待,等到出現的那一天,他們才知道。你的部落格或許現在沒人看,但是只要「再多一點點」,一旦過了「80/20」門 檻,說不定很多人都會跑出來,跑到你無法招架,跑到有雜誌來給你談併購都沒辦法。HuffPo告訴我們,部落格的大時代才剛開始,現在還有機會。

10大論壇: 看台灣網路活動的地下面



台灣是世界資訊產品的製造中心之一,國民使用網路的習慣,機關行號和政府E化的程度也不亞於世界各國,可是,
為什麼台灣的網路創業不易?為何台灣的Web 2.0站台沒有國外的火紅? 為何台灣的部落客收入不如外國? 相較於國外社交網站如Facebook,MySpace,Friendster的風起雲湧,類似的台灣網站卻冷冷清清?

一個過去很少被討論到的原因:台灣的網民們多只願意以隱匿身份的id活動在網路世界當中,這牽涉到台灣網路活動中一個很特別的現象:論壇(Forum)。

網路世界中,入口網站,線上遊戲,搜尋引擎,部落格是檯面上可以見到的熱門網站。但是台灣另有一系列的網站其實也相當有勢力,不過,媒體很少報導,搜尋引 擎常常無法挖掘裡面的內容,書籤網站也很少摘錄其中的文章。最大的原因是因為這些網站常常只對會員開放,超聯結無法直接聯結到其中的內容,聯上的只是這些 論壇的首頁。除了巴哈姆特,
這麼論壇很少在網路上或是媒體買廣告,甚至不願意太不曝光,但使用者透過口耳相傳卻自然能找到網頁。

雖然如此,我們卻可以透過別的方式來看論壇在台灣當今網路活動中所佔的比重,這就是Alexa.com 的流量排名。Alexa的觀察方式很特別,他安裝一個小工具在使用者的瀏覽器上,從使用者端直接去看各網站的收視率。他分類網站區域的方式,也是從使用者 的ip來區分。因此,就算主機放在國外,(許多論壇偏好用這種方式),但使用者多來自於台灣,它也會歸類到台灣的網站排名。不透過Alexa的這樣的評估 方法,你很難從其它的媒介了解到這些論壇的熱門程度。

以 Alexa的流量排名來看,前十大的論壇網站都可以排進台灣的前60名。其中的巴哈姆特,台灣論壇,卡提諾王國還可以接受是比較合法的網站。另外7個其中 都有大量的版權音樂,電影,程式等P2P下載的聯結,或是大量的成人圖片和電影,適法性存疑。但不可否認的,這些論壇卻佔據台灣網民活動非常重要的一部 份。

Alexa.com排名

網址

名稱

性質

P2P檔案下載

成人內容

4

http://www.gamer.com.tw/

巴哈姆特

電玩動漫

no

no

9

http://wefong.com/

微風論壇

綜合

yes

yes

10

eyny.com

伊莉心情車站

綜合

yes

yes

14

http://twbbs.net.tw/

台灣論壇

綜合

no

yes

23

http://02.plus28.com/

Plus

綜合

yes

yes

26

http://tt1069.com/

TT1069男男交友網

男同志

yes

yes

34

http://ck101.com/forums/

卡提諾王國

綜合

no

yes

39

http://p2p101.com/forums/

艾噹洛學院

下載

yes

no


49 http://Yokaz.com 維克斯討論區 綜合 yes
yes

59

http://www.piring.com/bbs/tcn/

痴漢俱樂部

成人

yes

yes

(資料來源:http://www.alexa.com/site/ds/top_sites?cc=TW&ts_mode=country&lang=none,可能隨時間略有變動)

光看這些排名也許你沒有什麼感覺,比較一下其它台灣網站的排名:

第1名yahoo

第2名無名

第7名hinet首頁

第8名台灣google

第17名Xuite

第24名pixnet

第28名聯合新聞

第41名MSN首頁

第44名blogger

第286名PTT實業坊(網頁版)

第432名黑米

第514名FunP(在上面的那張圖中,趴在地上的就是FunP,黑米的圖畫出來也差不多)

以整個XuitePixnet或是Blogger裡面的所有部落格的流量還不如論壇中的前幾名,(這個流量是Reach,也就是到訪率)

幾個大的論壇,常常有同時上線者破萬的情況出現。

論 壇的總數量不知道,或許有上千個,因為架起來實在很容易,你只要刷卡租虛擬主機,後台程式按個鍵就能架好免費的論壇程式。而台灣人會用的部落格供應商就那 十幾家而已。如果把所有台灣的論壇使用者數加起來,相比於所有部落格供應商的使用者數加起來,我們可以做一個大膽的推論:使用論壇的台灣網民,可能比部落格要多上許多。

UDN是新聞站台中流量最高的,但也不過28名而已。幾百個記者生產出的內容還不如前5名的論壇。黑米和推推王精選出眾多部落格的文章,黑米上面也有很熱烈的討論風氣,可是到訪率遠遠差熱門論壇一大截。

無名是台灣奇蹟之一,但別忘了,無名也 是由BBS提供相簿起家。如果不是早期交大的資源支持(公家資源),後來yahoo的收購(國外資源),無名能不能殺出重圍恐怕很難說。無名的流量很驚 人,不過,大概前5名論壇加起來就可以幹掉無名了。所以部落格圈有許多部落客中『反無名』實在不聰明,落格圈真正的敵人在外面這些論壇,它成本低,不需要什麼技術,你要無名成長過程乾乾淨淨道德無瑕他根本就拼不過他們。無名正妹的自拍照,其實也是種軟性的色情,但不可否認那也為部落圈爭取了許多收視率。一起把餅做大,大家才好混啊。

Alexa的全世界排名當中,可以看到國外的論壇流量排名根本就無足輕重,前60名看不到任何論壇網站。因此這可以說是台灣網路的特殊現象。

這些論壇擁有高流量的原因,一個非常重要的因素是P2P分享版權產品內容和成人資訊所導致。這些論壇當中,可以看到不少重度使用者,甚至也發展出許多分享P2P的程式,形成一股勢力龐大的秘密結社組織。

論壇的內容大多是文字,提供P2P下載資訊並不提供真正的檔案聯結,就算是色情圖片也大多要外連(圖床),只是文字流量就這麼大了,如果我們把論壇的流量,加上P2P交換檔案的流量,再加上色情站台的流量,或許在台灣超過70%~80%(還是已經到90%了?)的網路頻寬都是花在這一類的內容上面。

所以呢?網路創業在台灣為什麼這麼難?Copy國外熱門Web 2.0網站在台灣為什麼也不易成功?答案還不清楚嗎?

社交網站?整天抓這些片子,你好意思公開自已的身份嗎?

A片,電影,音樂和正版軟體抓得很爽,但有一天想要從事智慧財產相關行業時,才知道機會早就被自已扼殺掉。台灣人,只能乖乖地做牛做馬搞電子代工了……

2008年11月4日 星期二

英語會話好用句—餐廳用語

偷看大師的英文筆記-英文文法比你想的還簡單

◎ 主題句

Could I have a glass of wine?
(我可以來杯葡萄酒嗎?)

想在餐廳享用美味的料理,先從找對餐廳開始。

打聽餐廳訊息

●這附近有好吃的餐廳嗎?
Is there a good restaurant nearby?

●你可不可以推薦一家提供本地菜色的餐館?
Could you recommend a good restaurant for local food?

●我想去平價的餐廳。
I』d like to go to an inexpensive restaurant.

●我不想花超過五十美元。
I』d like to spend less than fifty dollars.

●最近的法式餐廳在哪裡?
Where is the nearest French restaurant?

●他們的營業時間到幾點?
What time do they close?

預約餐廳
●我想預訂今晚的座位。
I』d like to make a reservation for tonight.

●我沒預約。還有空位嗎?
I didn』t make a reservation. Can I get a seat?

點菜
●你們有中文菜單嗎?
Do you have a Chinese menu?

●你推薦什麼菜?
What do you recommend?

●今日特餐是什麼?
What is today』s special?

●您想點什麼,先生?
What would you like to order, sir?

●我要火腿加蛋。
I』ll have the ham and eggs.

●你的蛋要怎麼吃?
How would you like your eggs?

●請給我炒蛋。
Scrambled, please.

●您要喝點什麼嗎?
What would you like to drink?

●請給我牛奶。
Milk, please.

●請再給我一杯飲料。
May I have another drink?

抱怨食物
在餐廳用餐時,有時也會發生一些狀況,讓你不得不當場對服務生提出抱怨。
●菜裡面有根頭髮。
There is a hair in my food.

●抱歉,我點的不是這道菜。
I』m sorry, but this is not what I ordered.

●我不認為我點了這道菜。
I don』t think I ordered this.

●我點的菜還沒上。
I have not gotten my order yet.

●我點了三杯茶,可是只來了兩杯。
I ordered three cups of tea. But we only got two.

其他用餐好用句
●可以再給我一些麵包嗎,麻煩你?
May I have some more bread, please?

●我想要一杯水。
I』d like a glass of water.

●我要蘇打水,麻煩你。
Carbonated water,1 please.

●非常好吃。
This is very good.

●你們有沒有素菜?
Do you have vegetarian2 dishes?

●我想試試本地料理。
I would like to try some local food.

●麻煩告訴我這道菜怎麼吃好嗎?
Would you tell me how to eat this?



結帳
●麻煩結帳。
Check, please.

●我們各付各的。
Let』s split the bill.

●晚餐算我的。
Dinner is on me.

價格不是由成本決定的!

許多人都有個錯誤概念,以為市場上的價格內涵以下這個公式:

成本 + 合理利潤 = 價格

這樣的觀點大錯特錯!

一個簡單的質問:

假如這樣的邏輯正確,請問要如何解釋有一堆賠錢的產品或服務在市場上販賣?

當然,持這樣想法的人也無法解釋百貨公司週年慶的折扣活動:到底是打折前的價格是合理利潤?還是打折之後?

更無法解釋每天都有數字跳動的股票、債券、期貨市場,究竟哪一天的哪個價格,才是所謂的「成本加上合理利潤」?

顯然,代誌不是憨人想的那樣。

價格之決定,只有一條定律,那就是:

所有商品的價格,一律是由需求所決定!

一般人在市場上看到賣家會掛出價目表,就傻傻地以為價格是由賣家決定。

事實上那個價目表只是一個訊息,顯示賣家可能願意成交的價格。
我之所以說「可能願意成交」,是因為實際上賣家心裡深處真正希望的,往往是更高的成交價;但在市況不佳時,賣家多半也能接受更低的成交價。

一般人上菜市場都會有的「討價還價」行為,正解釋了賣家所提示出的價格,不一定就得照那個價格成交。

換言之,一個賣家提出來但是沒有買家願意接受成交的售價,是一點意義都沒有的。
價格只有在雙方同意,以此為交易的前提之下,才能成立。

因此,有人在高檔餐廳裡大肆批評:「上來的菜其實成本不過幾百塊,竟然能賣到上千?」時,不過是在彰顯自己對市場經濟的無知。

一個邊際成本幾十塊的東西,能賣到上千、甚至上萬,那不是暴利,而是因為市場有這樣的需求存在。
就是有那麼多人願意用這個高的代價去換取,對他們來說,就是有這麼高的價值。

或許,這是一個假古董,買家成交之後回家發現後悔不已,但那是嗣後預期落差的資訊成本問題。
成交的那瞬間,這位買家一定是心中「認定」有這個價值,才願意成交。他要是認為沒那個價值,就肯定不願意付出那個代價。
要是買家在成交之前,就看出古董是假的,需求瞬間消失;這時候賣家就算免費贈送,買家也不要。

了解價格是如何形成之後,我們來看這半年來吵吵鬧鬧的「油價」吧。

台灣最畸形的就是,一家明明是公司形式的中油,卻老是被政府逼迫要配合政策訂定國內油價。

而最近劉內閣堅守的「油價公式」(每週一西德州原油收盤價的價格變動幅度的八十%乘以中油油品未稅批發價,得出調整金額)就是一個公式傻傻地基於成本決定的計價公式。

定價該怎麼定,請讓中油自行決定。他愛定多少就多少,他願意定價是現在的三倍、五倍,也是中油的自由。
因為中油並非沒有競爭對手,台塑石油一直虎視眈眈。
更甚者,政府應該鼓勵地下油行合法化,讓市場上有較劣質的石油流通,使得買不起高品質油品的人可以轉而選擇較廉價的劣質油品。

消費者要用高級品還是劣質品,那是消費者的自由,政府也管不著。

之前扁政府的凍漲政策,可說是集天下愚蠢之大成!我在「糧食危機存在嗎?(二)– 自由市場與價格管制(補充)」已經說過,政府對價格擅做管制,只是為少數人創造貪污腐敗之空間。

我沒提到的但一樣重要的是,擅自管制價格不但擾亂了市場中價格可以傳遞的訊息,也將大幅提高社會中資源錯置的機率。

馬政府解除價格管制,不代表馬政府現在所為就是對的。事實上,政府現在的浮動油價機制,也是愚蠢可悲的。

前面提過,價格之決定跟成本扯不上關係,完全是由市場需求來決定。因此那個完全根基於成本的計算公式,根本就是蠢到不行的公式。

有個經濟學者出來說:「改成每週浮動也好,更能體現真實成本」。顯然這個學者也頭腦不清。
價格從來反應的就不是成本,而是需求。隨便找個擺過地攤的,都會懂這個道理。

既然如此,人民對油品的需求有多高,就應該讓中油自己去定價,賺取中油應享之報酬。
中油定價絕對沒有必要公布其公式或想法。

請問誰見過菜市場菜販的定價公式?誰見過Apple iPhone的定價公式?又有誰見過三井壽司的定價公式?
人家就算有也沒義務告訴你,事實上消費者也沒必要知道。

因為市場交易一直都是願者上鉤,不願者閃人。

新加坡、日本、中國的汽油漲價跌價,跟台灣島內一點關係都沒有。因為這三地的市場需求,跟台灣島內的市場需求並不一樣,自然反映出來的油品售價也會不一樣。

有政客以此來批判中油賣得太貴或太便宜,余只見其蠢,難見其明。
報紙認為中油或台塑石化佔人民便宜,這也是蠢到極點的說法。
在消費者心中,他認為油值多少錢以上,他就願拿多少錢去交易。
換句話說,他拿出去的是鈔票,換回來的是他心目中相對等值或以上的油品。(順道一提,消費者多賺的經濟學上稱之為「消費者剩餘」)

根本沒有誰佔誰便宜這回事。

油品價格之所以可以上漲,排除通貨膨脹因素,全都是因為消費者就是要用、就是想用,你漲價了他還是拿錢來買他想要的量。(感覺很像是SM裡面的被虐狂)
因此需求曲線才能不斷往右上角移動。

要是你一漲客人就不來了,你還敢漲嗎?問一問那些賣蔥油餅的小販吧,他們最清楚。

正因為汽、機車太方便了!因為相較於其他替代方案,油品還是相對便宜的方案!因為消費者就是寧願拿錢換時間,也不要花時間省錢!所以在油品漲價到其他方案的機會成本以上之前,它都是便宜的。

當有人指責油品公司豪取強奪賺大錢時,另一方面消費者其實是賺到了,根本沒虧到。假如根本沒有汽、柴油,路上所有交通工具都得改用昂貴的生質燃料,亦或回到過去馬車、牛車時代,對消費者成本豈不更高?

小結之,消費者拿錢換油,油品生產者與消費者都賺到,沒有誰佔誰便宜的問題;油品之所以可以在國際上不斷漲價,消費者需求才是推升主因。

回到主題。

這裡我再延伸談談最近麥當勞在台灣不但漲價,還分不同區域有不同的漲幅

這樣的漲價方式正是證明經濟學中「價格理論」在解釋世事上的威力:

商品之價格跟成本一點關係都沒有。台灣地區地理面積並不大,交通除了東岸之外,西部四通八達。
因此我相信各地麥當勞所生產的漢堡、薯條與炸雞,成本上差異不會太大。
當然,我們這裡僅談邊際成本,至於店租、員工薪資等當然有差異,但在這裡可以先當做是「沉沒成本(sinking cost)」,先轉作租值不管它。

為什麼台北都會區的麥當勞大薯售價硬是比台中大甲經國路上的那家貴上5塊?

因為台北消費者需求更大!如此而已。什麼消費力不同、收入不同…雲雲,不過都是在解釋需求這件事。
台北消費者收入較高,因此在邊際成本上,買份麥當勞享受相同邊際利益的前提下,願意付出的價格可以高過鄉下民眾。其實對二者來說,付出的邊際成本很可能差不多,甚至我認為都會區的民眾付出的邊際成本更少。

需求曲線上,一樣是向右下傾斜的:價低則需求增,如此而已。

本篇連笨蛋法匠都罵進來,原因在於依照我在法律系學到的「公平交易法」邏輯來看,一定會指著麥當勞大喊:「差別定價(price discrimination)」。
法律系剛畢業的還會急急忙忙地翻開法典,指出公平交易法第19條第4款:

無正當理由,對他事業給予差別待遇之行為。

程度好一點的可能還會提「公平交易法施行細則」第24條出來說:「喔,還是要審視一下有無正當理由啦!」

可惜,上樑都歪了,下樑還會正嗎?整個對差別待遇的學理基礎,在經濟學上都不過虛幻一場時,法學討論這個是在討論爽的嗎?

差別定價是經濟活動裡再正常不過的行為,竟然被一些不知世事的蠢法學者、笨經濟學家,以為是個該管制的行為。悲哀啊~嗚呼!

以後我再寫文章好好剖析這個不是問題的問題。

回到主題:

讓市場自由定價的一大好處,在於價格本身充滿訊息,而且價格所蘊含的訊息只對有需求的人有意義,也只有有需求的人可以正確解讀。

塑膠工廠的老闆並不需要知道現在的石油價格期貨價或現價為何,他只要知道台塑或其他供應商的塑膠粒在這個月初的報價是漲是跌,自然會去研究、思考他能否對買家漲價?他是否需要囤貨?他是否需要更改生產流程,想辦法減少呆廢料…..
同理,當他發現他的買家在交易條件上比起過去更為寬鬆,甚至有漲價空間的時候,他並不需要真的知道自己的產品在終端消費賣得如何。

而在更複雜的玉石、古董業裡,各種哄抬價格、製造幻象、散佈謠言…等不實訊息,對於非買家賣家來說,一點意義也沒有,這些人更沒有能力去解讀。
比方說,香港的大盤玉市,報價方式是買賣雙方親自,或透過中間人,將各自的一隻手伸進黑布裡,在彼此手上觸摸,做出內行人才懂的暗語手勢來報價。對真正的買家賣家來說,去解讀與研判就有其意義存在。擅此道者,享有租值,也吸引著更多人來鑽研此道。

同理,世界各國的股票交易所裡,買進與賣出的人都可能各有不同的理由:小李生了小孩,想要買點股票當小孩的教育基金;老王退休了,用退休金上號子是唯一生活樂趣;陳家大嬸的兒子要出國唸書,考不過LSAT只好想辦法捐錢了事,得大筆賣出股票換現金。

買賣雙方都不需要知道對方為何而買、為何而賣。價格本身就充滿訊息,大家都不過盤算著自身的利益,就能造就一個如此偉大且了不起的資金集散平台。

這就是市場的力量!市場的美妙!

但一旦政府介入,去做價格管制時,這樣的價格訊息就會被扭曲。

原本應該要飛漲的油價,好吸引使用者更有效率的使用油品,好吸引更多業者進入提供更有競爭力的油品或其他替代產品。

卻被半路殺出的蠢政府給管制住價格,用人民的稅金去補貼用油大戶。
讓用油大戶更不在乎用油是否有效率、讓願意研究替代能源的人不敢投入、讓願意提供替代方案的人躊躇….

這些高喊要管制油價蠢蛋政客,那些不敢讓燃料稅隨油徵收的蠢官員,所作所為只是更圖利少數,卻犧牲多數人的福祉!(我也不懂一個政府說要追求環保,卻對營業車在油費上做補貼的這種矛盾藝術)

另外,還有一些政客說要懲罰台塑石化,因為台塑把油拿出去賣給外國人,賺外國人賺太多錢…

話說最近老有人批評我說話太嗆,本文一路罵到這又有很多人要寫信或留言跟我抗議了。
畢竟我是沒啥文藝氣質的老粗,我就轉貼一個學富五車的正在美國工作的美國經濟學博士,一個正牌經濟學家對這件事的評論

為什麼台塑要把油賣給別國?
因為中油虧錢全體國民幫她付
台塑虧錢
誰幫她付?
立法院要幫她付嗎?
如果有利可圖
何須捨近求遠?
有利就立刻降價搶生意啦
幹嘛還千裡迢迢運到國外去賣油?
你以為船是吃水的嗎?
船他媽的也是吃油跑的

民進黨這些立委
你們腦袋是裝屎的嗎?
沒事請用紙尿布把你們的頭包起來
不要屎尿亂噴

如果各位打開台塑石化的財務報表,就會發現台塑石化主要金雞母是他的柴油,因為他的柴油品質達到世界級的高標準,可以賣到新加坡等其他亞洲較先進的國家。
我們有這麼努力研發油品品質,並可外銷賺錢的企業,竟然要因為他太成功而處罰他?
這些立委真該頭上包尿布了!

2008年11月3日 星期一

存活者偏差(survivorship bias)與騙術






  1941年,第二次世界大戰正打得如火如荼。

   有一天,美國哥倫比亞大學著名的統計學家沃德教授(Abraham Wald),遇到了一個意外的訪客,那是英國皇家空軍的作戰指揮官。他說:「沃德教授,每次飛行員出發去執行轟炸任務,我們最怕聽到的回報是:『呼叫總 部,我中彈了』。請協助我們改善這個攸關飛行員生死的難題吧!」沃德接下這個緊急研究案,他被委託分析德國地面砲火擊中聯軍轟炸機的資料,並且以統計專 業,建議機體裝甲應該如何加強,才能降低被砲火擊落的機會。但依照當時的航空技術,機體裝甲只能局部加強,否則機體過重,會導致起飛困難及操控遲鈍。

  沃德將聯軍轟炸機的彈著點資料,描繪成下列的兩張比較表。沃德的研究發現,機翼是最容易被擊中的部位,而飛行員的座艙與機尾,則是最少被擊中的部位。

圖片出處:http://www.readingtimes.com.tw/timeshtml/ad/DH0185/P001.html

  沃德詳盡的資料分析,令英國皇家空軍十分滿意。但在研究成果報告的會議上,卻發生一場激辯。負責該專案的作戰指揮官說:「沃德教授的研究清楚地顯示,聯軍轟炸機的機翼,彈孔密密麻麻,最容易中彈。因此,我們應該加強機翼的裝甲。」

  沃 德客氣但堅定地說:「將軍,我尊敬你在飛行上的專業,但我有完全不同的看法,我建議加強飛行員座艙與機尾發動機部位的裝甲,因為那兒最少發現彈孔。」在全 場錯愕懷疑的眼光中,沃德解釋說:「我所分析的樣本中,只包含順利返回基地的轟炸機。從統計的觀點來看,我認為被多次擊中機翼的轟炸機,似乎還是能夠安全 返航。而飛機很少發現彈著點的部位,並非真的不會中彈,而是一旦中彈,根本就無法返航。」

  指揮官反駁說:「我很佩服沃德教授沒有任何飛行經驗,就敢做這麼大膽的推論。就我個人而言,過去在執行任務時,也曾多次機翼中彈嚴重受創。要不是我飛行技術老到,運氣也不錯,早就機毀人亡了。所以,我依然強烈主張應該加強機翼的裝甲。」

  這兩種意見僵持不下,皇家空軍部部長陷入苦思。他到底要相信這個作戰經驗豐富的飛將軍,還是要相信一個獨排眾議的統計學家?由於戰況緊急,無法做更進一步的研究,部長決定接受沃德的建議,立刻加強駕駛艙與機尾發動機的防禦裝甲。

  不久之後,聯軍轟炸機被擊落的比例,果然顯著降低。為了確認這個決策的正確性,一段時間後,英國軍方動用了敵後工作人員,蒐集了部份墜毀在德國境內的聯軍飛機殘骸。他們中彈的部位,果真如沃德所預料,主要集中在駕駛艙與發動機的位置。

看不見的彈痕最致命

   乍看之下,作戰指揮官加強機翼裝甲的決定十分合理,但他忽略了一個事實:彈著點的分布,是一種嚴重偏誤的資料。因為最關鍵的資料,其實是在被擊落的飛機 身上,但這些飛機卻無法被觀察到。因此,佈滿了彈痕的機翼,反而是飛機最強韌的部位。空軍作戰指揮官差點因為太重視「看得見」的彈痕,反而做出錯誤的決 策。這個案例有兩個特別值得警惕的地方。

  死掉或被俘的人無法發表意見。

第一,蒐集更多資料,並不會改善決策品質。由於彈痕資料的來源本身就有嚴重的偏誤,努力蒐集更多的資料,恐怕只會更加深原有的誤解。

第 二,召集更多作戰經驗豐富的飛行員來提供專業意見,也不能改善決策品質。因為這些飛行員,正是產生偏誤資料過程中的一環。他們都是安全回航的飛行員,雖然 可能有機翼中彈的經驗,但都不是駕駛艙或發動機中彈的「烈士」。簡單的說,當他們愈認真凝視那些「看得到」的彈痕,他們離真相就愈遠。

  資訊界有所謂「Garbage In, Garbage Out」,前提(或假設)若是錯誤,再漂亮的統計算式或方法、再多的資料,也不能讓後面的推論變得正確。

  在管理實務與日常生活中,許多關鍵的資料,也像上述轟炸機的個案一樣,會因為「失敗」而觀察不到。(《決勝:在看不見的地方》頁45)

  台大劉順仁教授在著作《決勝》一書中對「存活者偏差(survivorship bias)」的舉例說明,是我讀過的書中最生動貼切又清楚的一個。

  如果有一位七十歲的老人在電視上說,他就是靠每天抽一包煙、嚼一包檳榔才能長壽,請想起「死人沒法上電視說話」這件事。同樣的道理,不是那個地方長壽的老人家吃或喝某東西,某東西就是養生聖品。

  再看一個騙錢的例子(這已經進化到email版)。

  1 月2日你接到一封匿名信,向你表示,這個月市場會上漲。結果市場果然上漲,但你不以為意,因為大家都知道有元月效應這回事(歷年來一月間股價漲多跌少)。 到了二月一日,你又接到另一封信,向你表示,市場將下跌。這一次,又給那封信說中了。三月一日再接到一封信,情形一樣。七月,你對那位匿名人士的先見之明 很感興趣,對方邀你投資某個海外基金。於是你把全部的儲蓄拿出來投資。兩個月以後,那些錢有如肉包子打狗,一去不回。你伏在鄰居的肩膀上嚎啕大哭,他告訴 你,他也接過兩封這種神秘信,但寄到第二封就停了。他說,第一封信的預測正確,但第二封不正確。

   這是怎麼一回事?那些騙子玩的把戲是,他們從電話簿找出一萬個人名,寄出後市看漲的信給其中一半的人,後市看跌的信給另一半的人。一個月後,將有五千人 接到的信預測正確,然後再針對這五千人如法炮製。再一個月後,剩下二千五百人接到的信預測正確,如此直到名單上剩下五百人,其中會有兩百人受騙上當。因此 騙子只要花幾千美元的郵資,便可賺進數百萬美元。(《隨機的致富陷阱:解開生活中的機率之謎Fooled by Randomness: The Hidden Role of Chance in Life and in the Markets》頁171)

   把手法作些改變。某騙子假裝投顧老師招收會員,跟你說你可以先加入一般會員,等你覺得準了再加入VIP會員。這改變更巧妙的地方在於,騙子一開始就能賺 到錢,此外VIP會員還會幫騙子建立口碑,證明騙子有多準——存活者偏差(survivorship bias)。只要資訊不流通,其他人不知道這假的投顧老師有多麼(不)準。這也是地下電台賣藥的跟算命的手法之一。

寶來台灣50基金概述(Polaris Taiwan Top 50 Tracker Fund、TTT、0050)

寶來台灣50是支ETF,成立於民國92年六月25日,追蹤」臺灣證券交易所臺灣50指數」(TW50)。該指數由台灣證券交易所與FTSE International合作編制,由台灣證券市場上50支藍籌股組成。成份股與個別比例,可見台灣證券交易所的這個網頁。

台灣50的經理公司是寶來投信,經理人張圭慧(她當過寶來台灣加權股價指數基金經理人),基金保管機構是中國信託。

台灣50的追蹤方式為複製。

該基金經理費0.32%,保管費0.035%。另外還有指數授權,召開受益人大會費用等成本。

費用方面,我們可以看到下表。(取材自基金財務報告書)

左欄95年度 右欄94年度

總費用的計算雖然都寫0.4%,但95年度是0.36%,94年度是0.43%。

這種寫的清清楚楚,除經理費之外的費用都詳列出來的說明,相當實在。

但在寶來的網站上,台灣50的下載專區,看不到財務報告書的連結。要有心的投資人,才會去找來看。這點又顯得不夠方便。

在財務報表中也可以看到,該ETF大多的證券交易委由寶來證券處理。(肥水不外落。)

實物申購與買回最小單位為50萬股。以一月24號淨值54.53計算,50萬股有2726.5萬的價格。

以民國96年9月30日資料,基金資產總值271.8億台幣,96.02%投資於上市股票。所以一支ETF的內含價值,也不完全是證券。

再來看該基金的近年績效。

最好的資料來源是該基金正式的年度報告書,但我在寶來網站找了好一陣子,居然找不到這個文件。於是看了幾個資料來源。(有那位朋友知道年度報告那裡可以找到,還請不吝分享,謝謝。)

FunDJ和公會的資料一致,自行用ETF價格與配息計算的報酬率也和這個資料比較接近。台灣晨星的資料不知是怎麼算出來的,特別是2006的那個數字。這就是我很少去台灣晨星的主要原因,資料的可信度問題。

OK,那我們可以和它追蹤的指數進行比較。

這裡有一個重點。指數,常常是」一對」的。譬如發行量加權股票指數,它就有對應的發行量加權股票指數之報酬指數。簡單的說,報酬指數多了股票配息的報酬。

所 以台灣50指數也是一對的,它有個TW50 Index Value,還有一個TW50 Total Return。Total return有計入股息報酬。ETF收到某個標準以上的股息,會轉配發給投資人,它的收益是有股息成份的,理當與Total Return指數比較。(在這個網頁,可看到詳細TW50指數數值資料。)

其實台灣50的表現還不錯。特別是2005年有0.43%的開銷比,ETF報酬能只輸指數0.19%,追蹤還有交易技巧執行得很好。

但是,該公司呈現績效給投資人的方法,我覺得很有問題。

可看這個網頁,是0050的基金月報。

在2007年12月的報告中,市場回顧與展望那段,我將其轉貼於下:

我們看到劃紅線那段文字。它這樣說的,」台灣50指數上漲7.82%,而台灣卓越50基金(含收益分配)之投資報酬率則為10.07%。報告沒有說ETF打敗指數,但是,假如投資人沒有深究,還真會以為它打敗指數。

這段文字,拿有配息的ETF總報酬,與未計股息的台灣50指數並列說明。易有誤導之嫌。(不要問我為什麼他們算10.07%,而FundDJ和公會是11.14%,因為我也不知道。)

TW50 Index Value由2006年12月29號(該年最後一個交易日)的5716.2807上漲到2007年12月31號的6163.2354,正是7.82%的漲 幅,但TW50 Total Return是漲了11.48%。要拿有配息的ETF報酬率和指數比,就應該要用Total Return指數。這份文件中的基金績效表,用的台灣50指數,也是用Index Value,沒用Total Return。這樣的陳述與表格,不知是無心還是故意。

待續…

中國, 真的是一個神奇的國家

擁有共產國家的集權政治, 可以實現驚人的社會建設

只要對國家好的政策, 完全可以把少數人的權利給抹去

從早期的長江三峽大壩, 到最近動工的 「十一五鐵路網」全國高速鐵路計畫 (預算9.6兆台幣!打算以400公里的時速, 讓你4小時內,從北京可以到上海去!), 以及南水北調計畫(預算2兆台幣, 長江黃河淮河用四大條運河打通, 讓北京喝得到南方的河水!!)

這些個驚人的基礎建設計畫, 聽完真的是瞠目結舌!!!

若非是共產集權國家, 我想絕對不可能提得出這樣的建設計畫案! 想想要花多少錢, 要動用多少人力, 要讓多少人搬家(換在台灣, 光是徵收土地可能就會花上幾十年時間了....)


回頭過來看經濟方面

中國大陸已經是全世界外匯存底最多的國家了

這波的全球金融風暴, 連IMF都點名要中國及原油國家資助金額, 挽救全球的金融危機

最近中國也跟俄國簽署了合約

中國舉債250億美元給俄國, 而俄國則是要以市價8成的價格, 提供3億噸原油給中國大陸

又是一項驚人的協定! 中國可以再也不用煩惱原油的問題, 這在戰略及經濟上都有很大的好處





說了中國這麼多好話..... 還是要提一些不好的

Made in China 已經變成了全世界黑心商品的代名詞

毒奶, 毒巧克力, 毒餅乾, 毒雞蛋......

中國大陸的食品安全機制, 居然就這樣好像虛定的一樣, 被踩在腳地下

而"中國"也因此臭名全球....


這樣一個 "工程大躍進, 人心卻未跟進" 的矛盾現象

就發生在我們台灣的對岸

怎能不讓人感到好奇與驚訝呢?

2008年11月1日 星期六

邱吉爾的政治見解(Winston Churchill』s Political Opinion)

英國首相邱吉爾先生曾經說過這麼一句話,」Democracy is a terrible form of government, but eight times better than any other.」 (另有其它說法是」It has been said that democracy is the worst form of government except all the others that have been tried.」)

民主是很糟糕的政府型態,但比任何其它存在過的型態都來得好。

這真是一句漂亮且務 實的說法。民主政府的」效能」與缺點,相信身在台灣的讀者朋友,有第一手的親身體驗。你覺得,這是個什麼爛制度,但沒辦法,我們就是要繼續用。許多時候, 或說是在大多時候,在現實生活中,我們沒有完美解決,我們只有現階段最好的解決。因為它的不完美,我們必需忍受這個方法與制度的缺陷。

我 們不能也無法承擔,因為否定這個制度的缺點,而走上回頭路的後果。民主不好,所以你要試試看極權統治嗎?在國王皇後統治的時代,他們要開戰加稅,你只能順 從或武裝叛亂時,才能體會民主的可貴嗎?不,民主不夠好,但比其它已知政治型態都還要好,所以在下一代更好的統治概念出現前,我們都仍繼續使用民主體制, 並一路上修補它的大洞小坑。

同樣的概念,在我思考投資與金融相關的問題時,反覆的出現。

在投資方面,指數化投資是個好主意嗎?追求平均?這會是個好主意嗎?表面看起來,實在不像。但在我們知道其它確實可行且更好的投資方法之前,指數化投資是絕佳管道。

與 其相信虛幻的選股能力,不如相信年復一年獲取平均的穩當。太多人相信難以成立的選股能力,而放棄指數化投資的路途,是一種昧於事實。很多投資人(或投機 人)直接用一句,」我不相信市場有效率」,直接否決早已成篇累櫝的理性分析,然後一頭埋進用功選股的遊戲當中。這種愚昧的程度,只有在地球衛星圖前說」我 相信地球是平的」,可堪比擬。而且,所有,我再重覆一次,所有偉大的選股大師,包括葛拉漢、巴菲特、彼得林區、大衛史雲生,在他們心中,市場都是一個可怖可敬的對手,他們非常明瞭輸給平均的危險。這些大師的引言,我曾在資產配置初步—工具的選擇續(Asset Allocation in Essence—Active vs. Passive Funds)這篇文章中引述。這裡再引用部份:

巴菲特說, "A low-cost index fund is the most sensible equity investment for the great majority of investors. My mentor, Ben Graham, took this position many years ago, and everything I have seen since convinces me of its truth."

彼得林區說,"Most investors would be better off in an index fund."

David Swensen說,」 In the final analysis, the benefits of active management accrue only to the fund management companies, not to investors. Sensible investors embrace passively managed index funds.

因為明瞭這個危險,才有那麼一點機會打敗市場。其他根本不知道自己在挑戰什麼,蒙著頭,呆呆向前衝的人,後果可想而知。

這也是為什麼,指數型基金教父John C. Bogle在最近接受晨星訪談時,模仿邱吉爾的說法,說出,」 Indexing is a terrible way to invest, but it』s a better way than any other way to invest that has ever been devised.」這句話的原因。

與 其相信從沒出現過的適時進出市場能力,不如採用實際可行的資產配置。適時進出市場是一種更虛幻的假想能力,比挑股票更不可能。想想看,回顧你心中的投資名 人錄。有誰很會挑股票,你心中會浮現一個列表。有誰很會適時的進出市場,在股票大跌前就出場,在黃金上漲前就進場,在油價下跌前就出場,每次準準的抓中進 出時點。答案是,一個也沒有。

太多人把後照鏡當水晶球。每次在大跌之後,就會出現一些言論,你看某經理人、某作家、某記者、某大師,不就早告訴你要出場了嗎?你假如」只」看到這些對的說法,然後試圖去追隨這些事後證明是對的人,而沒看到其他千萬個全都猜錯的經理人、作家、記者和大師,說你目光如豆,你還真難反駁。沒有人可以事先知道未來會發生什麼。任何你現在看起來很準、準過幾次的人,都只是運氣好而已。就像猜對幾個數字的大樂透得主,你會膜拜他的選數字能力嗎?

聰 明人知道接受事實。追求不可能,是典型的愚蠢。以努力之名,行追求不可能之實,不會讓不可能成為可能。每個人經由努力都能超越市場平均,是 Mathematical impossible。只要一加一還是等於二,這東西就不可能實現。預測未來,不會因為你面對的是股市就會比較準。

務實的聰明與堂皇的愚蠢,你要選擇那一邊呢?

一樣的務實概念,也出現在人類的經濟體系。

待續...

2008年10月24日 星期五

第一次買保險就上手(2)

人生四大階段保險需求

單身

財務目標:累積資產基礎
保險需求:最基本的保障
投保原則:1.最低保費換最大保障
2.越早買保費越便宜
3.險種盡量單純
4.預留加保、換約彈性
合理保額:300萬元(壽險:意外險為1:4)
合理保費:年支配所得的10%以下,年保費不超過24000
必備險種:定期險、意外險、平準型終身險
選購險種:醫療險、防癌險、失能險(無公保或勞保者)


結婚築巢

財務目標:累積購屋、扶養子女基金
保險需求:家庭責任最重、最需要保險的階段
投保原則:1.先買足壽險、意外險、醫療險,再考慮以保險當投資或儲蓄
2.家庭主要收入者優先購買,雙薪家庭夫妻都要購買
3.撫養親屬多、債務多,保額也要多
4.若單身時以投保,盡量加保、換約以節省保費
合理保額:負債-資產約為家庭年收入10倍,一般家庭約為1000萬元
合理保費:家庭年收入的10~15%
必備險種:定期險、終身險、意外險、醫療險、豁免保費
選購險種:防癌險、重大疾病險、旅遊意外險、失能險

滿巢階段
財務目標:準備退休金以及子女高等教育費、節稅
保險需求:醫療保障及老年生活
投保原則:1.原有保險可調整為儲蓄險,儲備子女教育金及退休金
2.資產豐厚者可利用保險規劃資產轉移
3.保單需指定受益人,避免被課徵遺產稅
合理保額:
負債-資產最多約為家庭年收入10倍
合理保費:若家庭年收在一兩百萬以上,年保費最好控制在20萬元
必備險種:
終身險、定期險、意外險、終身醫療險、重大疾病險、防癌險
選購險種:年金險、儲蓄險、投資型保單、長期看護險

退休時期

財務目標:累積老本,以備退休生活
保險需求:醫療及長期看護需求,減輕下一代的遺產稅負擔
投保原則:1.最好在退休前繳完所有保費
2.可降低死亡保險為壯年期一半,需包括債務
3.盡量利用原有保單轉換或加保
4.醫療保障一定要足夠
5.有固定給付的年金險、儲蓄險為投保重點
合理保額:若無其他理財工具,保額要足夠退休生活及醫療
合理保費:年保費12萬元以下(或退休前改為一次繳清)
必備險種:終身險、意外險、終身醫療險、重大疾病險、即期年金險
選購險種:儲蓄險、增值型終身險、防癌終身險、長期看護險

2008年10月22日 星期三

第一次買保險就上手(1)

保險補足人生財務七大缺口:
遺族生活費、債務、意外及疾病醫療費、子女教育金、退休生活費、身後費用、遺產稅

買保險的好處:
提供保障、強迫儲蓄、節省稅負(綜合所得稅24000, 贈與稅100萬, 遺產稅)、結合投資功能、結合信託功能(與銀行簽訂信託契約)

該花多少錢買保險?
1.雙十原則:死亡保額是年收入的十倍,支出保費是年收入的一成
2.算出需求:以家庭或個人資產算出需求
ex: 家庭年收入3~5+未償還債務+子女教育費
退休後每年生活費*(平均壽命-預定退休年齡) - 社會或商業保障總保額(勞保健保) - 可運用資產

3.保費較便宜的險種優先購買:意外險、定期險保費最低

人身保險的種類:
壽險、年金險、醫療險、意外險、投資型保險、其他險

三種主要壽險比較:
1.定期險:約定期限內,保戶身故或全殘,可領保險金。契約期滿後身故則無保險金
保費最低,適用於收入不多或急需保險者(ex:年輕人, 房貸負擔者)
2.終身壽險:保障一輩子的保險
適用於有家庭負擔者
3.儲蓄險:又稱養老險,兼顧儲蓄與保障。
通常是生死合險,也就是全殘或身故給保險金,若契約期滿仍生存則給滿期金。

健康險:
1.住院醫療險:實支實付型的保費最低
2.重大疾病險
3.防癌險
4.長期看護險:需奉養父母者,可替自己或父母買
5.失能險

年金險:
保費較高的險種,適合沒有儲蓄習慣或希望退休後有固定收入者
1.即期年金:被保人先繳保費,契約生效後次一期起,只要被保人仍生存,就會固定給付保險金
2.遞延年金:投保後,需經過一段期間或被保人到一定歲數(此期間為遞延期),被保人仍生存,才開始領保險金
3.利率變動年金:與遞延年金類似,差別在於被保人有兩種方式領取保險金。一種是每期領取固定金額,一種是按每年變動利率領取。

2008年10月20日 星期一

波羅地海指數(BDI)五個月內跌掉一萬點!



資料來源:Money DJ , XQ全球贏家系統

短評:
1.BDI指數今年最高點出現在5/21日的11,771點,而至10/17日止,已下跌至1,438點,已跌掉超過一萬點,這不是空頭市場,這是崩盤!

2.BDI 指數劇挫顯示未來全球船運需求快速下降,也是全球未來經貿運量的先行指標。

3.預期2009年開始,航運類股的獲利將明顯走下波,過去幾年大漲的股價也將出現較大幅度的修正走勢。


2008年10月6日 星期一

將 Rainlendar 與 Google calendar 同步化

It's very cool!

Rainlendar是一個相當好用的桌面行事曆小程式

但是常常受限於不同台電腦(家中,學校,辦公室)無法同步的困擾

比較懶人的做法當然是使用一個隨身碟,將你的rainlendar帶著跑

何必呢! 現在有了更smart的解決方法

使用GCALDaemon套件, 就能夠讓你的rainlendar與google calendar雙向同步喔!!!!


適用者:本身有使用rainlendar 而且已經有google帳號的人

軟體使用: rainlendar lite + GCALDaemon



教學開始!!!!

1.上GCALDaemon官網下載軟體, 並將其安裝 (有安裝檔 與 zip可選, 建議使用安裝檔, 免去不必要的設定錯誤)

注意! 此軟體需要Java 1.5版本以上


2.執行Config Editor

3.參照官方教學 (有圖片說明,應該很好懂)

4.成功!!!

年繳、季繳與月繳

保險費的繳交常有年繳、季繳與月繳等方式,到底怎樣的繳費方式比較合適呢,可以找個實例分析一下。

某公司儲蓄險,保額100萬的話,年繳142900、半年繳74300、季繳37400、月繳12600。

年 繳是142900,半年繳74300所以全年保費是148600,季繳37400所以全年保費是149600,月繳12600所以全年保費是 151200。可以看到,半年繳、季繳和月繳每年所交的總金額都高過年繳,其實本來就會這樣,因為其中隱含了利息。利率是多少呢,可以推算出來。

以 半年繳為例,原本保戶應該付出的142900保費(年繳保費),保險公司先跟保戶先收74300,剩下的68600(142900-74300而得),等 於是保險公司先幫保戶出,在半年後以74300回收。可以由算式68600*(1+r)^6=74300算出月利率r=1.3392%。

再來看季繳,原本保戶應該付出的142900保費(年繳保費),保險公司先跟保戶先收37400,剩下的105500,等於是保險公司先借給保戶,然後以每三月收37400,共三期回收。保險公司的現金流狀況如下表所示,以內部報酬率可以算出相當於月利率1.0369%。

第一個月 -105500
第二個月 0
第三個月 0
第四個月 37400
第五個月 0
第六個月 0
第七個月 37400
第八個月 0
第九個月 0
第十個月 37400

最後看月繳,原本保戶應該付出的142900保費(年繳保費),保險公司先跟保戶先收12600,剩下的130300,等於是保險公司先借給保戶,然後以每月收126000,共11期回收。保險公司的現金流如下表,以內部報酬率可以算出相當於月利率1.0436%。

第一個月 -130300
第二個月 12600
第三個月 12600
第四個月 12600
第五個月 12600
第六個月 12600
第七個月 12600
第八個月 12600
第九個月 12600
第十個月 12600
第十一個月 12600

可以看到,半年繳、季繳和月繳都有一點多%的月利率,其實蠻高的。假如手上有足夠的現金,應以年繳為最佳選擇。要分期的話,以利率最低的季繳為佳。